首页 > 古典言情 > 大婚当天我被迫登基了 不见白驹

42. 第二十四章 人心如此

小说:

大婚当天我被迫登基了

作者:

不见白驹

分类:

古典言情

大策既定,之后便是如何分军的问题。赵家根基在寿春,紧邻淮水,一旦拓跋雄南下,寿春就是冲突的最前沿,赵金镝的部曲大部分都愿意回家抗敌。而舒城在庐江西南,陆家的部曲更加愿意随军北上。

最终,宋寒章决意亲率宋氏军队一万五千人,再加上赵家部曲五千人,撤军回防,以迎击拓跋雄的大军。陆元恺、陆思明父子二人,则留下辅佐宋海晏。

临别之际,宋寒章忧心忡忡,自然少不得对宋海晏一番教诲,命他凡事多思,不可任性闯祸,不可肆意妄为。宋海晏心思,这磨耳朵的功夫至多不过一晚,也就忍下牢骚,不住称是。

次日清晨,两军分道。宋寒章率军按原路折返,宋海晏则率军西进鲁阳,欲与何长龄的大军会合。

两日后的黄昏,大军在鲁阳城外十里处安营扎寨。宋海晏与陆家父子及一众将军,骑马入城。

鲁阳城门口,落日余晖似金沙般倾洒而下,将整个城门笼罩在一片暖黄之中。

何长龄早已等候在鲁阳城门口。这位西路大军的主帅年约五旬,然发须乌黑油亮,瞧着与四十岁之人无异。他五官轮廓分明,剑眉浓密,眉下一双虎目炯炯有神。身着一袭威风凛凛的银色铠甲,腰间系着一条镶嵌宝石的黑色腰带,更衬得他身躯伟岸。在他身后,荆州军诸将整齐地列成两排。

远远地瞧见宋海晏一行身影出现,何长龄脸上绽放出一抹爽朗的笑容,大步迎上前去。

宋海晏急忙翻身下马,几步上前,单膝跪地,激动道:“阿舅,海晏可算见到您了!”

何长龄伸出双手,一把将宋海晏扶起,双手紧紧握住他的双臂,目光在他脸上来回打量,眼中满是欣慰与慈爱,大笑道:“好小子,都长这么高了,愈发英武不凡!让阿舅好好看看。”

此时,陆元恺、陆思明父子及一众中路军大将也纷纷下马,走上前来向何长龄行礼。何长龄笑着一一还礼,又将荆州诸将介绍给宋海晏一行人认识。

一番寒暄过后,何长龄目光扫过众人,笑道:“诸位将军一路劳顿,我已备好酒菜,为大家接风洗尘!”

当晚,何长龄在城中设宴,款待宋氏军将。席间,珍馐满案,炙香四溢,觥筹交错,鼓乐喧天。宾主尽欢,自不必说。

宴毕,何长龄单独留下宋海晏。陆元恺深知他们甥舅重逢,必有许多话要说,便带着众将行礼告辞,返回城外军中。

西路军占据鲁阳之后,原来的鲁阳郡守弃城而逃,副将武元策不费吹灰之力便占据了鲁阳郡守府。他见郡守府园林精巧雅致,不敢入住,只每日命人洒扫,献予何长龄居住。

园林中有一座高达五楼的清露台,巍峨壮观。坐在台上,可仰观星汉,远眺西边的伏牛山。何长龄带着宋海晏登上清露台,命人设下坐席,搬来泥炉,备好银壶和银盏,亲自煎茶。

适逢夏夜,天上银河如玉带高悬,流光漫浸,露台仿若琉璃界,明澈如洗。

何长龄已换了一身轻便的轻縠宽袍,他挽起袖口,碾茶、注水,再以银匙轻轻搅动,动作如行云流水,流畅无比,宛若山野闲居的文人雅士。若非亲眼得见,让人绝难相信眼前之人便是掌握荆州水师,扼守大楚西北之境的军中名将。

茶香袅袅浮起,何长龄将银盏推至宋海晏座前,问道:“阿晏,你昨日遣人送信,说拓跋雄率邺城兵马南下,你父亲分兵回庐江,中路大军如今由你率领。其中详细情形如何,说与舅父听听,容我参详参详。”

“是。”宋海晏便将当日如何收到宋碧棠的书信,军中诸将如何商议,一一向舅父细细道来。

何长龄听了,沉吟片刻,道:“你父亲的担忧不错,不管北伐战事如何发展,我们这些世家,需得保住自家在地方上的基业,再图其他——”

宋海晏心中满是迷茫,朝廷兴大军北上,收复故都在此一举。在此关键时刻,父亲和舅父却都认为,保存家族实力更为重要,他不禁问道:“舅父,中原沦陷已两百年。若世家人人都因私忘公,何日才能收复北方故土?”

何长龄端起茶盏,啜了一口,问道:“阿晏,北方故土是因为宋何两家沦陷的吗?”

宋海晏陪饮一杯,道:“当然不是。”宋何两家世居南方,非但和北方国土沦陷毫无关系,还令胡马不敢继续南下,实有大功于社稷。

何长龄又问:“北方国土无法收复,对你我两家有什么影响吗?”

宋海晏轻轻摇头。

何长龄笑道:“所以北方收复与否,与我们何干?武者在沙场效命,所求不过是封侯拜将——如今你父亲坐拥一郡之地,封长丰县侯,领军数万,便是皇上和太皇太后也得看他几分颜面,夫复何求?”

他手按银壶,往杯中续水,声如泄玉:“阿晏,如今此处只有你我甥舅二人,阿舅说句大不敬的话,自晋室南迁,如今南方已历五朝,百年之后,萧氏皇族未必仍居金陵宫中,但你我两家,依旧是江汉、江淮的豪族。”

宋海晏从来没想过这些,拿着杯子的手停在唇下。

茶杯滚烫,灼得他手指发红,他却丝毫未觉。他望向自己的舅父,问道:“可是阿舅,为了这场大战,国库一空,江南各郡今年赋税加了整整两成。此皆因南人有北望之心,我等既负皇命,又怎能不尽心用命?”

何长龄长叹一声,道:“阿晏,实话告诉你,这次北伐,就算你我两家精锐尽出,北伐成功的希望也不到五成。如今你父亲离去,少了两万人马,成功的希望已不足三成……”

宋海晏怔道:“为什么?”

何长龄道:“因为朝中有人并非真想北伐。”

宋海晏追问:“何人?”

“还能有谁?”一壶水已煮尽,何长龄往银壶中添水,又往火炉中加入木炭,再用蒲扇扇去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