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飞涨,货源不稳,连带着鸡鸭禽蛋也受到影响。
福伯每日采买归来,脸色都愈发愁苦,带回的消息也一次比一次令人心惊。
“六娘,今日猪肉又涨了三十文!那屠户老周偷偷跟我说,东市那边查得紧,好些猪栏都被封了,说是疑似瘟病源头!这、这分明是有人故意搅混水啊!”
“六娘,不好了!鸡鸭贩子也说货源紧张,明日怕是连鸡蛋都要限量了!”
“六娘……”
坏消息接踵而至。
沈知意虽以“素雪凝脂”暂缓了羊肉断供的危机,但食肆中豚肉臊子面、鸡丝汤饼等主力菜品皆离不开肉食。
长此以往,食肆生意必将大受影响。
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更多不依赖肉食,却能吸引食客的新品。
时已入深冬,天气干冷。
食客们虽喜热汤热面暖身,但吃多了也难免觉得油腻燥热。
沈知意回想起前世夏日里清爽开胃的凉面,心中忽有一动。
唐代已有“冷淘面”,乃是将煮熟的面条过冷水降温后拌食,多在夏季食用,冬日罕见。
但若加以改良,使其更适合冬季口味呢?
她取来新磨的细白面,加入少许盐和鸡蛋清,揉成极光滑的面团,反复擀压,切成细如发丝的“银丝面”。
锅中烧开水,下面条快速煮熟,立刻捞出,并非浸入冷水,而是摊在刷了薄油的竹匾上,置于通风处,借冬日干冷的空气将其迅速吹凉、吹干表面水分,使其口感更为爽利劲道,却不至冰牙。
关键的调味来了。
冬日不宜过于生冷,需得温润开胃。
她取小锅熬制酱汁:以优质酱油为底,加入少许饴糖、姜汁、蒜末、炒香的芝麻碎,最后滴入几滴提香的开胃果醋,小火慢熬至汤汁微稠,香气融合。
将吹凉的银丝面盛入碗中,浇上温热的酱汁,再铺上焯熟后切丝的菘菜心、嫩豆苗、摊薄的鸡蛋皮丝,最后撒上炸得酥香的黄豆和芫荽末。
一碗“温拌银丝冷淘”便成了。
面条爽滑筋道,酱汁咸鲜微甜,带着姜蒜的辛香和芝麻的焦香,既开胃又不失温润,配菜清新爽口。
在这油腻厚重的冬日饮食中,反倒显得别具一格。
“温拌银丝冷淘,二十文一碗。”
新牌挂出。
起初,食客们见是“冷淘”,皆有些犹豫。
冬日吃冷面?
但耐不住那诱人的酱香和清爽的卖相,有胆大者尝试了一碗,顿时眼前一亮。
“咦?这面竟是温的?酱汁香浓,面条爽滑!好吃!解腻!”
“冬日里吃上这么一碗,肠胃倒是舒坦不少!”
新颖的口感和健康的寓意,很快吸引了一批吃腻了油腻的食客,尤其是几位注重养生的老者和一些女客,对此颇为青睐。
“温拌冷淘”竟也成了冬日里一抹别致的风景,每日也能卖出二三十碗,缓解了部分肉食短缺的压力。
然而,这依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肉价高昂且不稳的局面仍在持续。
这日,沈知意正在调制冷淘酱汁,忽见昨日那位在暖寒会上尝过“雪霞羹”后赞不绝口的波斯老商人,又踱步进了食肆。
他依旧穿着那身显眼的织锦长袍,须发皆白,面容慈祥,一双深陷的蓝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小娘子,安好。”
老商人操着生硬的官话,笑呵呵地行礼。
“老夫循味而来,今日可还有那‘红云白雪’的羹汤?”
沈知意连忙回礼:“老丈安好。‘雪霞羹’今日未曾制备,您若喜欢,民女可即刻为您做一碗。”
“甚好!甚好!”
老商人抚掌笑道,自顾自在桌边坐下。
“那日尝了姑娘的羹,清甜滑嫩,色泽动人,让老夫想起了故乡的一种甜点,也是用石榴和乳酪所制……”
沈知意心中一动,一边手脚麻利地准备食材,一边状似无意地请教:“老丈的故乡也善用石榴入馔?不知可还有其它巧妙吃法?”
老商人谈兴颇浓,捻须笑道:“我波斯故地,石榴乃是果中珍品。除了鲜食,榨汁酿酒、制酱入羹,皆是寻常。更有巧手厨娘,以石榴汁混合玫瑰露、坚果碎,凝冻成膏,名曰‘帕洛德’,晶莹剔透,甘美无比。只可惜……长安难觅新鲜石榴,更无那般清甜的玫瑰露了……”
石榴凝冻?玫瑰露?沈知意手中动作不停,心中却飞速盘算。
唐代已有利用淀粉或琼脂凝冻食物的技艺,称为“冻”或“膏”。
若她能以他物替代石榴和玫瑰……
她目光扫过灶台角落那罐价格相对稳定、颜色鲜红的枸杞子和一小包珍贵的干红枣。
一个念头骤然闪现。
送走心满意足的老商人后,沈知意立刻让福伯去买来一些品相好的枸杞和红枣,又翻出之前熬制“金齑玉鲙”时剩下的少许透明芡粉。
她将枸杞和红枣分别洗净,枸杞用少量温水泡软,红枣则去核切碎,加水熬煮出深红浓郁的汁液,滤去渣滓。
在红汁中加入少许饴糖和之前熬梨膏剩下的秋梨汁增加清甜风味,再缓缓调入芡粉水,小火慢搅,直至汁液变得微微粘稠。
另取一小锅,将牛乳加入少许饴糖和芡粉,同样熬煮至微稠。
寻来几个干净的小碗,先倒入一层红色的枸杞红枣汁,待其稍稍凝结,再缓缓浇上一层白色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