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县休整两日,温庭筠便带着玄机正式开始了编务。第三日一早,二人便去了县衙廨舍专门存放档案典籍的库房。
那库房设在衙署后院一栋僻静的二层小楼里,推开门,一股陈年的纸张的气味便扑面而来,其中还夹杂着些许潮气。光线自高高的窗棂透入,四壁皆是榆木书架,上面密密排列着纸页泛黄、书脊松散的线装书册,以及一摞摞用麻绳捆扎的卷宗公文。
管理书吏是个老成持重之人,按温庭筠所列的目录,与助手一同费力从书架高层搬下好几摞厚重的旧志书和档案册。
“有劳了,我等自行查阅便可。”温庭筠温言道谢后,书吏便退了出去,留他二人在此安静工作。
一时间,楼内极静,温庭筠埋首于一本皮质封面已然皲裂的《荆县风土记》,神情专注,时而提笔在旁边的稿纸上记下要点,时而因辨认不清某个蠹蚀的字迹而微微蹙眉。
玄机则负责核对另一本稍晚近些的县志初稿与原始档案的出入。她看得极快,心思缜密,很快便沉浸其中。遇到年份模糊或记载矛盾之处,她便轻声向身旁的温庭筠求证:“先生,您看此处,‘洪武二十三年夏,大雨雹’,但州府留存的气象档册中,同年同月却只记了‘微雨’,这……”
温庭筠便会凑过来,就着窗外投入的光线,仔细比对两处墨迹已然暗淡的记录。
“嗯……州府档册多为事后依据各县上报文书汇总编纂,或有时日差错,或有意无意粉饰太平。县志所载,虽更贴近本地实情,但亦难免有夸大之处。需再佐以当时民间笔记或耆老口传,方能更近真相。”他声音低沉,分析得条理清晰,玄机用心记下。
六月暑气正盛,途中多见卖冰镇绿豆汤与蜜渍梅子的摊子。玄机畏热,常以梅子含在口中生津。又见有孩童挎篮卖莲蓬,温庭筠买了几枝,有时二人校对书稿忘了时辰,便剥食这莲蓬,莲子清甜,莲心微苦,恰如人生滋味。
如此,过了数日。
这日,听闻城西有一位陈姓老媪。年近八十,且耳聪目明,堪称一部“活县志”。
温庭筠认为寻访此类耆老,听其口述生平见闻,于补充民生民俗、考证地方变迁大有裨益。于是,师徒二人便问明路径,带着纸笔,徒步往城西寻去。
几经打听,终于在一株老槐树下,找到了陈媪的家。低矮的土坯院墙,柴扉虚掩,院内打扫得却十分干净。
温庭筠上前轻叩柴扉,片刻,一位白发稀疏、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妇人,拄着拐杖缓步出来。她虽佝偻着背,打量来人的目光却并无浑浊之感。
“老人家叨扰,”温庭筠拱手,语气温和恭敬,“在下温庭筠,受县尊之托,参与修订本县县志。听闻老人家高寿,见多识广,特来拜访,想请您老说说这荆县城过去几十年间的旧事风物,不知可否?”
陈媪眯着眼看了看温庭筠,又瞥了一眼他身后做书生打扮、清秀异常的玄机,脸上露出些笑意:“哦,修县志的先生啊,快请进吧。老婆子活了这么久,别的不多,就是陈年旧事装了一肚子,正愁没人听哩。”
院内只有一张粗糙的木凳和几个树墩子。陈媪自己坐在门槛上,执意让温庭筠坐了木凳,玄机则寻了个树墩,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老媪的话匣子一打开,便如涓涓细流,流淌出大半个世纪的时光。她从儿时记忆里的城墙模样、早已消失的河道码头说起,讲到哪条街最早开市、哪家老字号最讲信誉;又谈及战乱年代的逃难经历;甚至还能清晰说出几十年前某任县官的政绩得失、某年一场大旱或洪水后的民生疾苦……
她的叙述带着浓重的乡音,温庭筠需仔细分辨,偶尔温声询问细节。玄机则运笔如飞,尽可能地将这些鲜活的口述历史记录下来,只觉得比任何史书都更为生动真切。
说到兴头上,陈媪的目光落在玄机飞快书写的笔上,对温庭筠道:“这位小郎君,生得真是好模样,心思也灵巧,记录得这般快。先生好福气。”
她话语寻常,只是老人家的随口夸赞。温庭筠含笑颔首,自是称谢。玄机却笔下微顿,耳根微微发热,只能将头埋得更低些。
夕阳西下,访谈终了。
师徒二人收获颇丰,起身郑重谢过陈媪,告辞出来。陈媪扶着门框送两人:“先生,小娘子,慢走”这一声“小娘子”叫得极自然,却如平地惊雷,让玄机身形猛地一僵,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温庭筠亦是微微一怔,回首望去。
只见那陈媪脸上堆满了狡黠而善意的笑容,眼睛眯成了两条缝,对着温庭筠道:“先生莫怪老婆子多嘴眼花。我活了快八十年,这男男女女,哪能真分不清哩?”她朝玄机努努嘴“这位娘子,虽穿着书生袍子,可这眉眼间的秀致,还有看着您时那眼神里的光采,哪里瞒得过人哟?分明就是位极贤淑的夫人!”
她不等面红耳赤的玄机开口,又转向温庭筠:“先生真是好福气!学问做得这般好,还有如此知书达理、肯陪着您风尘仆仆四处查访古籍的贤内助!真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