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离离原上草》

36. 第 36 章

单衡走后,我吹灭了房里的烛火,复归于床上,将脸浅浅埋于枕间,打算继续夜会周公。

阖上双眼,却发现困意似乎全然地消散殆尽,无论我如何极力地撤空思绪,也只剩下越来越清明的灵台。

初春的夜还带着冷意,几缕月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投下一片聊胜于无的微茫,而这片微乎其微的寒光,却似乎比暖融明亮的烛光更使我清醒。

我摸索到枕边的那本书册,并鬼使神差地翻到了刚才指给单衡看的那一页。

黑暗里,字迹辨别不清,然那段关于萧延霆的记述,字字句句,无比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脑海中散不尽的,皆是刚才那句近乎直觉的评价——

忠臣。彪炳千古的将军。

将那书册轻轻盖在脸上,我不由自主地叩问自己:何以见得?

确凿的证据?那自然是没有。但这个几乎瞬间在我心中扎根、继而根深蒂固的评断,亦或说是一种执念,似乎也并非是空中楼阁。

我想,世间众人,每个人都有独属自己的一套行事法则,这套法则因人而异,源于自幼生长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以及这个人与生俱来的品格与特性。它或许不显形于外,然必根植于心,行善也好,作恶也罢,动机总逃脱不了这套法则的桎梏。越是成事者,其法则便越是不可动摇、坚不可摧。

那么,萧延霆的行事法则,当是如何?

他是开国大将萧宏之孙,祖父若有反心,尽可于统兵十万、威信最盛之时揭竿而起,然这位老将军花甲之年,仍带着孙儿浴血沙场、抗击北狄,足见其一片碧血丹心。

伴祖父身边征战多年,受其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甚至亲眼见祖父为大祁鏖战一生,最后病死于沙场的萧延霆,怎么可能会心存谋逆呢?

二十岁封云麾将军,二十二岁封北境节度使,天生的将才,世传的忠勇,真刀真枪搏杀出的军功,足以传扬千古的威名,还有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至高无上的官职,一切的一切,他已在最年轻的岁月里悉数拥有。

已拥有这些的他,为何要反?

一个连北境军需都力求做到军中自给自足,不忍耗费中原百姓钱粮的将领,又怎会在立国仅三十多载、一切刚归于繁盛祥和的年岁里掀起战火,令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怀揣一颗如此爱民之心的他,为何要反?

我深信,若非遭遇足以摧骨重造的巨变,一个人奠定于心的行事法则是不会轻易更改的。

他没有理由造反。

他的性情、他的风骨、他血脉中流淌的忠勇,都不会允许他走上那条路。

而冥冥之中,我感知到,父亲当年,写那三封信件时,所思所想,必然是同我一致的。

他更熟悉萧延霆,他的信念也必然比我更加坚固。

是的,更加坚固……

微阖的双眼蓦然睁大,我惊坐起,一股寒意毫无征兆地窜上脊背,瞬间出了一身冷汗——

忠勇不渝的兄长逝于乱军,甚至死后背上叛臣的骂名,妻儿连累被诛,萧家举族流放,这一连串的事件发生后,父亲会做什么,他会做些什么?

他会沉默地接受“铁证如山”的真相么?

他会因恐惧而明哲保身,将这一切封存心底,从此三缄其口么?

他会低三下四地接受所谓的“不做其余处置”,忍受在军中日益被排挤的境况,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一遍遍说服自己萧延霆的确是个反贼么?

手指死死攥紧了覆于身上的锦被,答案也呼之欲出:

父亲不会!他绝不会!

他一定会查。

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寻那个被掩盖的真相。他会尽自己所能,去收集能为他敬爱的兄长、蒙冤的将军翻案的全部证据,以一己之力,去挑战那个藏在重重迷雾中,构陷这一切的掌权者。

而那个掌权者,又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小小的程纲呢?

至于那场大火,那场针对我陆家,精准而残酷的屠杀,因何而来?始作俑者,又怎可能会是程纲一人!

我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