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传奇家人[年代]》
江水湍湍,急流回漩,忽地一阵疾风,将那包成纸封的值钱燃得更旺。
按照习俗,这些被包好的纸钱封皮上,会用传统的格式写上被祭奠者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家乡,以明确到底是祭奠给谁。
这些祭奠用品,大部分是出发前周立行准备的,等杨珺秀人变得较为清醒后,才将文字写上去。
而按照习俗,这些纸钱得在埋骨之地或家中烧,魂灵才能识得阳间的路,才能来领得到这份思念。
杨珺秀洁白纤细的手指一封封地将纸钱放进火中,那火烟缭绕,熏得杨珺秀双颊发红,眼泪汪汪。
周立行见状,转身回车去拿出修理工具中的一根长铁棍,回到杨珺秀身边,用铁棍将那纸钱亲亲拨弄。
他幼年离家前给家婆烧过纸,后来给黑老鸹和方结义守过头七,这烧纸钱的规矩他清楚,端公们说,要整封整封的烧透,地下面的人才能领到完整的钱。
他逢年过节的时候,也要给挺多人烧的,手法娴熟。
从桥那头过来几个人,赶着一群山羊儿,为首的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和善男人,他见河边上有人烧纸,又见一队货车停着,便顺口搭话。
“耶~妹儿,哥子,你们是来祭奠亲人的哇?”
杨珺秀回头,颔首示意,“是呢,老伯,这是可以的吧?”
那老伯赶紧摆手,示意自己没有阻止的意思,“可以可以,当然可以,当年修桥铺路死的人多,这一路上时不时都要看到祭奠亲人的。”
说完,他们赶着羊儿往前走,还回头祝福道,“道谢他们呢,这桥修起来,我们来回不用绕山绕河,他们积德呢,后人顺遂,下辈子都会去富贵人家享清福呢!”
这是杨珺秀第一次为致松烧纸祭奠,她之前都故意回避着,春节时候的挂山也好,中元节的烧纸也好,她都未曾给致松做过。
因为她一直存着一丝妄念,似乎只要她不这样做,就等于没有承认过致松真正逝去,就像那些家中男人被抓了壮丁一去不复返一般,只要没有见过遗体,就可以欺骗自己也许男人们只是在外面活着。
哪怕男人们可能流落他乡,可能放下了过往,可能再次娶妻生子,总归就当他们活着吧。
可走这一趟,杨珺秀是确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在这浩渺的山川中多么脆弱,血肉抗战路只是听起来略显沉重的几个字,却是用无数个生离死别筑成的。
一条路尚且如此,当年的战争,更是撕裂岁月难以愈合的伤。多少儿女命丧他乡,多少魂灵无法魂归故里。
周立行听那老伯说的话,心中某个地方被微微触动,他伸棍再拨了拨那火堆,终于将纸烧完了。
杨珺秀站起来,恰好有一阵风吹来,满地的纸灰被吹起,竟是一阵旋儿风,裹着那些纸灰直往江心而去,最终散落江水中。
远去的老伯回头看到这画面,欣慰地笑着,他远远地挥手,“妹儿,哥子,莫念了,他们投胎了,这纸钱河神就给收了吼……”
杨珺秀莫名地心中一松,她往河边走了两步,似是迟去的送行,她用尽全力地冲着江水奔腾的方向大声呼喊:
“致松!!!下辈子!!!下辈子,有缘再见了……”
回声响起,“再见了……见了……”
山岩矗立,江水无言,故人已经离去多年,回声杳杳,只能当做生者的寄托。
莲妹儿默默地看着,也是泪盈眼眶,她那闷憨憨的男人石娃子,尸骨还在滇西的密林里。
她知道,石娃子若是有魂,肯定想方设法都要回来看自己和女儿的。
也不知道这么远的路,那单薄的魂儿飘不飘得来。
她去祭奠石娃子,也要让石娃子早点投胎,莫要痴痴地念着,一定要去过更好的一生。
这场短暂的祭奠,并未耗费太多时间,车队很快再度启程。
莲妹儿和刘愿平都再次拒绝轮流做前面座位的提议,这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后面宽敞更舒服,他们两人喜欢坐后面,前面好晕车的,真的!
莲妹儿晕不晕车,周立行不确定,但刘愿平会晕车吗?周立行很怀疑。
刘愿平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没了腿,稳控不住身体,这山路转来转去的,我怎么就不能晕?”
刘愿平给出的这个理由十分有说服力,周立行只好还是请杨珺秀坐副驾驶位了。
车辆行驶上大桥,桥上的钢索轻轻晃动。
杨珺秀看着那钢索,突然想起来浑浑噩噩时候遗忘了的许多事情,她脑海中灵光一现,想起来一件事:
“我听致松说,咱们还造不出建桥的特种钢索。当初修这个桥,是从美国订购的9圈钢索,万里迢迢海运到缅甸仰光的。”
“货刚运到仰光,日本飞机轰炸了仰光码头,致使存放在货栈的钢索被炸毁了4圈。乐西公路派去提货的人好不容易,才请一只运输军资的民间队伍,抢运出剩余的材料……”
“然后桥梁设计临时修改,勉强用4圈钢索,在限期内也做出了当时国内第二大的吊桥……”
周立行愣了愣,突然哈了一声。
“?”杨珺秀歪了歪头,眼神中流露出震惊,“不会是……”
周立行点头,命运中无处不在的巧合,让他深感意外,却也有一种没来由的欣慰。
“是的,我们运的。”
“你说的那个提货的人,当时蹲在仰光港口的库房外面嚎啕大哭,沐明实上去搭话,他抽抽噎噎地讲没人愿意运他那又大又重的钢索。”
“其实我也不懂,但沐明实听说是修桥的,便劝我答应了,还说占她个人运输的那个份额呢。”
“那钢索又大又重,货车装载着,在盘山公路拐弯的时候,可难开了……”
这钢索,从仰光到昆明,从昆明到四川,漂洋过海,车载马驮,最终到达这崇山峻岭之中,崩腾呼啸的大渡河上,执行了它们的使命。
杨珺秀也为这巧合而感受到莫名的欣慰,仿佛冥冥之中,她和周立行蜿蜒曲折地早就有了某些联系一般。
*
车队从这吊桥过了大渡河,继续南行经冕宁、泸沽等,最终到达西康省西昌。
西昌地处川西高原和安宁河平原的结合部,安宁河平原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平坝地,俗称插根筷子都能活的好地方。西昌东连四川彭迪,西通青藏高原,南达云南,北接雅安,自古以来是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到和军事重镇。
此时的西康省各城市和主要干线已经被解放军实际控制,经过近三年的反特清霸,这座各民族交融的古城终于迎来了安宁。
这趟车队从乐山五通桥过来,因五通桥以前就是制川盐的地方,所以这货车中运送的最重要的物资是盐巴,其次是布匹。
大小凉山地区,尤其是老凉山地区,盐和布一向都是硬通货。这批盐和布,是政府专门把为凉山缺盐少布的地区准备的。
曾经被破坏的道路和设施都重新修缮好,大街上四处都能看到身着彝、藏、汉各色服装的人员,男女老少们见有车队来了,都好奇地张望着,眼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车队将货品送到地方,周立行和杨珺秀刚下车,便被一个激动不已的青年冲上来拦住。
“队长??!!”
“周队长!!!天啊,真的是你,队长!!!”
周立行仔细端详这青年,他没有轻易地认下来。
那青年二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一副娃娃脸,眉眼秀气得像女孩子,以至于下巴上的胡茬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他穿着司机的工作服,将胸口拍得砰砰响:
“我是当年咱们运输大队的2中队长啊!付志卿!小付!当年流亡成都的学生,看了报纸去应聘忠义堂车队的!在昆明驾驶培训学校综合成绩考核的前10名!当初你还亲自给我戴过红花呢!想起来没?”
多年未见,这青年略微变了模样,而周立行跟着解放军经历过剿匪反特,谨慎之心更甚,他不做声,等这青年说更多的细节再判定。
那青年见周立行不置可否的模样,急的扎耳挠腮,“哎,哎!队长,我政治清白,素质过硬!接受过考查的!我这进的是咱们新中国政府的国营车队,你看,你看我的工作服!”
青年身后走来好几个司机,听那青年说话,纷纷笑了起来,其中有几个人同周立行来的另外一些人认识,大家便一起起哄起来:
“周大哥谨慎得呢!”
“哎唷,小付师傅不是特务,哈哈哈……”
“路上我就想说,不知道小付跟周大哥认识不,嘿!这果然是熟人!”
“周大哥,志卿没问题,你放心认。”
“这还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小付跟车队刚从云南过来,咱们刚从四川过来,要是错过今年,指不定三月五月时间都凑不到一起呢!”
“三月五月?周大哥是帮忙来一趟!今天没见到,指不定这辈子都见不了呢……”
付志卿急的原地乱转,见杨珺秀站在周立行身后半步,立即向杨珺秀求助,“这位女同志你好,请问你是周队长的队友还是家属?快帮我说说话,哎我还想跟周队长打听事呢,他这要是不认我,我咋问啊……”
杨珺秀被眼前青年心急火燎的模样给吓住,一边尽量得体地回答,一边往周立行那边看:
“你好,我和周大哥是……朋友,那个,他……”
周立行伸手拍了付志卿后备一巴掌,“多大的人了,怎么还这么鸡跘猴跳的。”
此话一出,付志卿才冷静下来,多年未曾谋面的故人猝不及防重逢,他心中的欣喜和激动难以言喻,只能一个劲地说,“队长,我请你吃饭!走,我办你的招待!”
周立行失笑,“我带了其它朋友……我请你吧。”
付志卿头摇的跟拨浪鼓似得,“那怎么行,刚刚老高说你是帮忙的,我可是每个月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