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后,陆珩许久未出现过。
起初苏婉音只以为是宋潮生小心眼想太多,久而久之才恍惚反应过来或许这个年代隐晦的喜欢便是这个样子,只是她还保留着现代的习惯,以为自己只是交了一个好朋友。
……
清晨,天光微亮,苏记饭馆的后院里已经飘起袅袅炊烟。
苏婉音正站在灶台前,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她手里握着一把特制的大锅铲,正费力地搅动着一大锅即将熬好的红豆沙。
旁边,春香婶在包着包子,动作麻利,但眉宇间也带着一丝疲色。
“阿姐,给你毛巾。”小宝踮着脚,递过来一块干净的湿毛巾。
苏婉音接过毛巾擦了擦汗,看着锅里咕嘟冒泡的红豆沙,又瞥了一眼旁边蒸笼上升腾的白汽,轻轻叹了口气。
金汤面一经推出,生意比她预想的还要红火,每天早上,排队买包子豆浆的队伍能从店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中午来吃面条和简餐的工人、干部更是络绎不绝,几张桌子总是坐得满满当当;下午的卤味和糖水也供不应求,往往不到傍晚就售罄。
生意好是好事,但现在的问题是她们的产出跟不上需求,即使宋潮生回来帮忙也用处不大。
“婉音,这第三笼包子快好了,可是第一笼的客人还在等着他们的豆浆呢。”春香婶一边飞快地捏着包子褶,一边提醒道。
苏婉音点点头,看向旁边那口专门用来煮豆浆的大锅,豆浆需要小火慢煮,还要有人时刻盯着防止溢锅,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蒸包子、馒头用的还是那种老式的单层蒸笼,一笼只能蒸出有限的数量,为了满足需求,她们不得不反复上笼、下笼,不仅劳动强度大,也让顾客等待的时间变长。
“这样下去可不行。”苏婉音喃喃自语,她环顾这个小小的后院,灶台是简陋的土灶,工具也都是最普通的器具,都是一开始简单购置的,但现在很明显工具的简陋不仅让她和春香婶疲于奔命,还限制了饭馆的发展,已经很久没有研究新菜式了!
她想起在御厨房时,面对暴君那苛刻的要求和庞大的供餐量,她不得不绞尽脑汁在工具和流程上做文章,那时,她曾指导工匠改良过一种多层的蒸屉,也曾设计过可以同时控制火力的灶眼……
记忆的闸门打开,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
“春香婶,你看一会儿火,我进去画点东西。”苏婉音放下锅铲,快步走进里屋,找出了弟弟小宝写字用的铅笔和一本废弃的账本。
她在空白页上飞快地勾勒起来,首先画的是一组叠在一起的蒸笼,但与现在使用的单层不同,她画的是连体的多层蒸笼,每一层之间用带孔的隔板分开,底部有统一的蒸汽通道。
“这样一次就能蒸出三五倍的包子……”她一边画一边低语,眼神专注。
接着,她的目光落在了那口煮豆浆的锅上,一直盯着防止溢锅太耗费人力。
她蹙眉思索片刻,笔下渐渐出现了一个奇特的锅盖设计,锅盖中央有一个可开合的气孔,旁边连接着一个类似天平的小装置,一端是个小铃铛,另一端则悬空。
“当锅内蒸汽压力过大,欲使汤汁上涌时,蒸汽会优先顶开这个气孔装置,带动铃铛发出响声提醒,同时泄去部分压力……应当能有效防止溢锅?”
这种设计能否在这个时代实现,她心里也没底。
画完草图,窗外已是天光大亮,前院传来了顾客的喧哗声。
苏婉音将草图小心地收好,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了早晨的忙碌之中,直到下午客流稍缓,她跟小梅交代了一声,便揣着草图出了门,直奔镇东头的李记铁匠铺。
李铁匠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皮肤黝黑,身材壮实,正带着儿子徒弟在铺子里叮叮当当地打铁。
见到苏婉音进来,他停下手中的活计,擦了把汗:“苏老板,怎么有空过来了?是锅坏了还是刀钝了?”
苏婉音如今在镇上也算是个小名人了,李铁匠自然也认得她。
“李大叔,锅和刀都好着呢。”苏婉音笑着递上自己包好的几个肉包子,“今天做多了些,给您和李大哥尝尝。”
李铁匠推辞不过,接过包子,脸色更加和蔼:“你这丫头,总是这么客气,有事直说吧。”
苏婉音这才拿出那几张草图,铺在旁边的木凳上:“李大叔,您看这几样东西,能打出来吗?”
李铁匠凑过去,眯着眼仔细看了半天,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丫头,你这画的是啥?这蒸笼怎么叠这么多层?还有这个带铃铛的锅盖……这,这太古怪了。”
“李大叔,”苏婉音早有心理准备,耐心解释道,“这多层蒸笼是为了一次能多蒸些包子馒头,省时省力,这个锅盖……”她顿了顿,“是为了煮豆浆、粥的时候能自动提醒,不用人一直盯着,防止溢锅。”
“自动提醒?”李铁匠的儿子,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后生也好奇地凑过来看,眼里有些惊奇,“苏老板,你这想法挺巧啊!爹,我觉得这个锅盖说不定能行!”
李铁匠瞪了儿子一眼:“你懂什么!打铁是实打实的手艺,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做出来不好用怎么办?费工费料!”
苏婉音不慌不忙地说:“李大叔,我知道有风险,这样,材料和工钱我照付,就算最后不成,我也认了,就当是帮我个忙,试一试,行吗?”她语气诚恳,眼神里带着期盼和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李铁匠看着草图,又看看苏婉音,沉吟半晌,他在这镇上打铁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有人拿着这么“稀奇”的图纸来找他。
但苏婉音这丫头,自从不“傻”了之后,做事确实有一套,她的饭馆生意就是证明。
或许……可以试试?
“唉,好吧好吧!”李铁匠最终挥了挥手,“看你丫头也不容易,我就帮你捣鼓捣鼓,不过话说前头,这玩意太复杂,工钱可不便宜,而且我不敢保证一定能成。”
“太好了!谢谢李大叔!”苏婉音脸上绽开笑容,“工钱材料该多少就多少,您尽管做。”
她仔细地再次解释了每个部件的功能和可能的制作要点,尤其是那个防溢锅盖的原理。
李铁匠起初还皱着眉头,听着听着,眼神也渐渐专注起来,时不时提出一两个技术上的疑问。
离开铁匠铺时,苏婉音心里踏实了不少,李铁匠虽然起初保守,但看得出是个有经验、肯钻研的老师傅。
等待的日子有些难熬。
期间,苏婉音又去铁匠铺看了两次,和李铁匠沟通细节,李铁匠似乎也被这个挑战激起了好胜心,带着儿子反复试验,尤其是那个防溢锅盖的小机关,调整了好几次。
七八天后,李铁匠的儿子兴冲冲地跑到苏记饭馆:“苏老板,做好了!我爹让你去看看!”
苏婉音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跟着去了铁匠铺。
只见铺子中央,摆放着几件闪动着金属光泽的物件,那套五层的连体蒸笼由白铁皮制成,看起来比传统的木竹蒸笼更显规整结实,层与层之间咬合紧密。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防溢锅盖,主体是熟铁打造,中央的泄压和鸣响装置用了黄铜,看起来颇为精巧。
“丫头,你来试试。”李铁匠指着旁边一个支起的小灶,上面坐着一锅水。
苏婉音点点头,将锅盖盖上,不一会儿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