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幽居梦 冷冷雨

39. 第十一章 悟道 第二节 醒梦归尘

小说:

幽居梦

作者:

冷冷雨

分类:

古典言情

第二节醒梦归尘

真人话音未落,依旧闭目如常,只是那如玉雕琢的指尖,极其轻微地、近乎不可察觉地朝着顾影怜的方向凌空一点。

没有光芒,没有声响。刹那间,顾影怜只觉自己的心神被一股无法抗拒、却又温和浩瀚得如同宇宙本身的力量轻柔地包裹、抽离!她的身体还站在原地,但意识却仿佛被瞬间抛离了列姑射山的悬浮仙境,穿越了无尽时空的屏障,以一种超越维度的、近乎造物主般的视角,“看”到了——或者说,“经历”了——一场宏大无比、足以颠覆乾坤的“改变”!

在真人无上伟力的引导下,她内心深处那个“消除世间一切苦难、创造光明完美新世界”的宏大执念,被具象化、被赋予了某种扭曲现实的法则力量,并被强行“嵌入”了历史与现实的浩荡长河之中!她的意念,成为了改写世界的笔触。

第一笔:抹平金戈铁马——消除战争。

意念所及,如同无形的巨手拂过时空的画卷。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金戈铁马、血流漂杵;到秦汉帝国兴衰的烽烟四起、尸骨成山;三国鼎立、英雄辈出却也白骨盈野;五胡乱华、神州陆沉的至暗时刻;隋唐更迭、王旗变幻下的累累伤痕;直至不久前那场将大唐盛世腰斩、让顾影怜刻骨铭心的安史之乱滔天血海,睢阳城头那永不磨灭的悲壮;以及眼下仍在边境肆虐的吐蕃铁蹄……所有战争、冲突、厮杀的场面,如同被一块巨大的、无形的“橡皮擦”瞬间抹去!

她“看”到睢阳城下堆积如山的叛军尸体化作青烟消散,城墙上的累累箭痕瞬间平复如初。张巡、南霁云等将士手中染血的兵器化为尘土,脸上狰狞的杀意被一种茫然的平静取代。安禄山、史思明等枭雄的野心之火骤然熄灭,眼中只剩下空洞。正在冲锋的吐蕃骑兵连人带马定格,随即兵器铠甲如沙般瓦解,战士跌落马下,茫然四顾。边境线上所有用于防御的烽燧、堡垒、壕沟无声地崩塌、填平。国与国之间人为划定的疆界石、界碑如同烈日下的冰雪般消融。地图上那些代表敌意与争夺的线条,被一种柔和的、象征着“无界”的空白所取代。

人间再无金鼓号角,再无烽火狼烟。将军解甲归田,战士放下刀剑,变成了农夫、工匠或……无所事事者。各国君主茫然地坐在空旷的大殿里,失去了征伐的目标与权力的实感。世界陷入一片祥和……一种死寂的祥和。

第二笔:填平沟壑疮痍——消除贫困。

意念流转,如同甘霖普降。人世间所有因战乱、天灾、剥削而产生的贫困景象,如同被温暖的阳光驱散的阴霾。

她“看”到流民聚集的荒野,饥饿者蜡黄凹陷的面颊瞬间变得红润饱满,褴褛不堪、布满污垢的衣衫自动变得整洁、厚实、温暖。荒芜龟裂、长满杂草的田地,泥土自动翻涌,饱满金黄的谷物如同神迹般破土而出,瞬间成熟,沉甸甸地低垂。干涸见底、布满裂纹的河床,清冽甘甜的泉水凭空涌出,迅速充盈河道,滋养两岸。破败漏风的茅草屋如同被无形的巧手重塑,变成坚固整洁的瓦房土屋,排列成井然有序的村落。空瘪的粮仓瞬间充盈,堆积如山的粮食散发着谷物特有的清香。路边的冻馁之骨化为乌有。长安城东西两市,曾经朱门豪奢与陋巷饥寒的刺眼对比消失了,所有人的衣着、面色都趋于一种温饱的“平均水平”。再也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鸣。

饥饿成为遥远的传说,寒冷不再致命。人人有屋可居,有食果腹,有衣蔽体。物质匮乏的恐惧彻底消除。然而,劳动——播种、耕耘、收获、纺织、建造——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创造活动,失去了其紧迫性和必要性。流民定居了,却不知该做什么。农夫看着自动生长的田地,无所适从。

第三笔:抚平心灵褶皱——消除深层痛苦。

意念深入人类精神与□□的最深处,试图抚平所有痛苦的根源。

她“看”到病榻上辗转呻吟的病人,痛苦的表情瞬间舒展,沉疴痼疾如烟消散,衰败的肌体重新焕发生机。衰老的进程被一种温和的力量强行延缓,白发转青丝,皱纹被抹平,体态重归矫健,如同时间在大多数人身上停滞在了壮年。生离死别的场景被强行改写:垂死的亲人瞬间康复,远行的游子瞬间归家,战死的亡魂重现人间……所有离别的泪水被无形的力量抹去,亲人得以永不分离。更深入一层,人心中的欲望被一种强大的法则调节到极低且极易满足的状态——对美食的渴望止于粗茶淡饭,对华服的追求止于蔽体整洁,对财富的贪婪、对权力的渴望、对声名的迷恋被大幅削弱至近乎消失。竞争心、焦虑感、失落感、嫉妒心等被视为“负面”的情绪被无形的筛网过滤掉大部分,只留下一种温和的、近乎麻木的平静。

身体上的痛苦(疾病、衰老)被大幅消除,精神上的剧烈痛苦(生离死别、求而不得)也被屏蔽。人类似乎摆脱了最大的苦难枷锁。然而,欲望这驱动文明前进的双刃剑,其锋刃也被彻底磨平。

一个由顾影怜意念塑造的、光明、富足、和平、几乎没有痛苦的“完美”世界,似乎就这样诞生了!天地间洋溢着一种奇异的宁静与祥和。

然而,当顾影怜的“意识”不再作为造物者,而是作为一个“亲历者”沉浸到这个“新世界”的脉动中,试图去感受它的温度与活力时,一股巨大无比、冰冷彻骨、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如同亿万年的寒冰,瞬间将她淹没!这不是她想象中的乐土,而是一个巨大无比、精致绝伦的金丝牢笼!

失落的活力:进步的坟墓。

科技停滞:没有了战争的威胁(军工需求消失),没有了生存的压力(饥饿寒冷消除),没有了疾病痛苦的逼迫(医学动力骤减),人类社会失去了最强大的“进步”引擎。她“走”进一座类似长安的城市。街道整洁,房屋完好,人们衣着整洁,面色平静。然而,仔细观察:水钟代替了更复杂的机械计时器,因为“够用”且“无需改进”。铁匠铺里,炉火冷清,匠人对着自动修复的工具发呆——材料技术停滞,因为战争需求消失,对更坚韧锋利武器的追求也随之湮灭。没有了对远方的渴望和航行风险的担忧,造船技术停留在满足近海捕捞的水平。纸张粗糙,印刷术停留在雕版,因为知识的传播失去了快速扩张的驱动力。整个社会如同一架依靠惯性缓慢运转的精密机器,平稳得可怕,却死气沉沉,散发着技术文明的“腐味”。无人再去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奥秘,因为那无法带来即时的、满足基本欲望的“好处”。

精神之火的熄灭:思想与艺术的荒漠

这死寂的祥和,更是精神创造力的坟场。

思想的凝滞:没有苦难需要深刻反思,没有矛盾需要智慧化解,没有未知需要穷尽心力去探索——因为一切“完美”且无需改变。诸子百家的争鸣、深邃的哲学思辨、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叩问,尽数消亡。思想界如同一潭无波无澜的死水,清澈见底却毫无生机。那些在苦难与挑战中熠熠生辉的人类品质——勇气、坚韧、牺牲、智慧、仁爱——在这个无需它们的世界里,失去了闪耀的舞台和衡量的价值,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社会推崇的,只剩下一种无害的、平静的“存在”。

艺术的绝唱:文学、绘画、音乐……所有艺术形式在极度“平和”的土壤中迅速枯萎,失去了灵魂。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巨大的痛苦、深刻的矛盾和对美好的绝望追寻之中。如今,诗人提笔,再也写不出“国破山河在”的沉痛、“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愤,或是“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刻骨相思,笔下只剩下对永恒“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苍白吟哦,空洞乏味。画师的色彩依旧,却只描绘着千篇一律的祥和景象,无法再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对比,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深邃的灵魂拷问。音乐沦为单调的催眠曲,只为衬托这片死寂的宁静,激昂的乐章、深沉的哀思、纯粹的欢愉尽数消弭。悲剧?其根基(真实的苦难)已不复存在。喜剧?也失去了讽刺的锋芒和开怀大笑的纯粹能量(因无矛盾也无强烈欢乐)。艺术彻底沦为了毫无灵魂的装饰品。

创造与探索的湮灭:最可怕的连锁反应,是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创造辉煌的原始冲动被彻底扼杀。为何要冒险远航?没有贸易的巨额利润驱动(欲望被抑制),没有发现新大陆的荣耀渴望(声名欲被削弱)。为何要钻研艰深的学问?没有功名利禄的吸引,没有解决现实难题的迫切。为何要发明创造?现有的工具“足够好”,生活“足够舒适”。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满足的惰性。人们按部就班地生活,脸上带着列姑射山人般的平静祥和,却也失去了所有能点燃生命激情的火花。社会如同一片精心打理、永不凋零的花园,美则美矣,却彻底丧失了野性的生命力与进化的可能。

情感的荒漠:悲欣的消亡。

深度的消解:没有深刻的痛苦,也就失去了极致的喜悦。她“看”到一对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但眼神交汇时,只有平静的温和,没有炽热的爱恋,没有刻骨的相思,也没有激烈的争吵。因为没有了失去对方的恐惧,没有了历经磨难后的相依为命,爱情变得像一杯温吞的白水。父母看着孩子平安长大,没有疾病夭折之忧,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满足,失去了那种含辛茹苦、提心吊胆后将孩子抚养成人的巨大欣慰与自豪。朋友之间,没有利益的纠葛,没有观点的碰撞,只有平淡如水的交往,友情失去了患难与共的厚重和肝胆相照的炽热。

艺术的苍白:艺术彻底失去了其灵魂。悲剧?不存在了,因为世间已无真正的苦难。喜剧?也失去了辛辣讽刺的根基和开怀大笑的纯粹快乐,只剩下一些无关痛痒的小趣味。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诞生于巨大的痛苦、矛盾和对美好的绝望追寻之中。如今,画家无法描绘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对比;诗人无法吟咏离别的肝肠寸断与重逢的喜极而泣;音乐家无法谱写命运抗争的悲壮乐章。艺术沦为纯粹感官愉悦的装饰品,空洞而乏味。

心灵的桎梏:人们的心灵如同被精心修剪、整齐划一的花园。没有杂草(强烈的负面情绪),也没有奇花异卉(独特而强烈的情感与个性)。欢乐是浅浅的微笑,悲伤是淡淡的蹙眉。激烈的爱恨情仇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而被无形抑制。心灵失去了野性的美、蓬勃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感受力。人们如同生活在恒温箱中,安全却麻木。

存在的虚无:意义的迷失。

目的的真空:当一切挑战被消除,一切欲望被轻易满足,一切痛苦被屏蔽,“生命的意义”这个终极问题变得空前尖锐而无法回避。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奋斗的价值在哪里?她看到人们日出而作(虽然工作内容极其简单甚至可有可无),日落而息。生活富足,身体康健,家庭“圆满”。然而,一种无处不在的、温和却深入骨髓的虚无感和迷茫感,如同灰色的迷雾,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改善生活的动力,没有超越自我的目标,没有为理想献身的激情。生命变成了一场漫长而乏味的等待,等待那被无限延迟的、毫无意义的终点。这种虚无感,比任何具体的痛苦更令人窒息和绝望。就像列姑射山的居民,拥有永恒的“完美”,却如同精致而没有灵魂的傀儡。

价值的崩塌:勇气、坚韧、牺牲、智慧、仁爱……这些在苦难与挑战中淬炼出的人类高贵品质,在这个“完美”世界里失去了闪耀的舞台和衡量的尺度。英雄不再需要,智者无所用功,仁者找不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