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水郡下辖四县,郡治即是此次叛乱的中心交战区——上封,由武山而出,顺渭水而下前往上封,中间还会经过当亭县(今天水甘谷),此地使用这个地名的时间还不算很长,更广为人知的地理称谓是冀县。
史记秦本纪众就对冀县有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出兵冀戎便在此设县,如此也有着“天下第一县”的称呼。
而在神异故事里,冀县则因南边天鼓山上的石鼓而闻名。
如今这天下第一县的新县令就在听着本地县丞向他这个外地人说起石鼓的传说。
“县尊大人,这本地人虽然识字不多,但都知道这南边的天鼓一响,这秦地就要有灾祸,所以这秦王当年才一定要打下这里设立县治啊。”
年轻的外地儒生县令还保持着自己的涵养,但语气并不算好,“我知道你们这有石鼓的传说,《开山图》中写了这天鼓九州害起则鸣,但这和此地服役者一年不返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妇孺都已经迫于无奈到了县衙,你是要让我置之不理吗?难道你是要劝我,若天鼓不响则世间无事,所以我什么不做也民生安康吗?”
年纪几乎能做这儒生父亲的老县丞满脸老成地摇摇头,“非也,正是因为小人知道去年这天鼓响了,这才希望劝告您不要参与此事,如何能知道这些没回来的服役者,不是偷偷逃跑参与了前些日子的叛乱。”
听到县丞毫无根据的推理猜测,年轻县令终于怒了,“田县丞!我来问你是想知道这次弄不清楚原因和去处的徭役到底在县衙里有没有记录详情,到底有什么因缘,而不是让你在这里又是神鬼故事,又是胡乱猜测的胡乱拉扯的!”
老县丞低着头,言语间却漫不经心地带着对于这个新来地上司的敷衍,“下官们并不识字,我们自然是贵人们如何吩咐便如何做,至于相关的文书在哪里?也许前任上官的幕僚文书应是知道的吧。”
县令虽然才入仕途,但也知道县丞如此敷衍自己他也没办法。
不论是一去不复返一年来了无音讯的奇怪徭役,还是再看这县丞明摆着有猫腻的回答,都说明了这次之后恐怕大有问题,不是他一个在本地没有亲族帮扶,在朝中也没有显赫故旧的小寒门可以解决的。
但他依旧还是相信为官当为民的新人,满腔热血不曾冷,被门外妇孺哭叫激起的怜悯更难褪去。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低垂眉眼的县丞,看了看那翻不出东西的县衙书房,带上自己的随侍,离开县衙走向那些前来求助的妇孺。
晚上赶不完,注释所占字数以后补
----------------
1.《大清一统志》(此书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地理总志)(找到了一本很有用的书,感谢“识典古籍”,搜古籍好方便,但我真的没准备认真考据来着。。。现在都有点不知道故事怎么写了,像在写综述。)
冀县故城,在伏羌县南。
注: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后汉书五行志:“王莽末,天水童谣曰:出吴门,望缇群。”吴门,冀郭门名也;缇群,山名也。后汉建武八年,隗嚣将玉元等自西域迎嚣归冀。九年,嚣死,嚣子纯降,自是遂为天水郡治,后为凉州治。建安十七年,马超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杀超,超奔汉中。晋书地理志:“太始五年,置秦州,镇冀城。泰康三年罢。”隋书地理志:“天水郡,统冀城县,后周废入黄瓜县。大业初,改曰冀城。”元和志:“县东南至秦州一百二十里。后魏以冀为当亭,周为黄瓜。”隋大业二年,改为冀城。唐武德三年,置伏羌县,县城本秦冀县也。寰宇记曰:“唐初于伏羌城置伏羌县,天宝后,陷吐著。宋建隆三年,秦州上言,吐蕃尚波于等进纳伏羌县地,因旧城置砦。”九域志:“熙宁三年,以伏羌砦为城,在秦州西九十里。”元史地理志:“伏羌县本属砦,至元十三年,升县。”通志:“故冀城,在县南五十步。又旧土城,在县南,与县城相连,宋曹玮所筑。”
当亭故城,在伏羌县南。
注:后魏太平真君八年,以故冀县地置当亭县。水经注:“藉水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治也。后周省入黄瓜县。”旧志:“当亭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三十里。通志:有黄瓜城,在县西南四十里,盖即当亭城也。”
2.《水经注卷四十》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即冀县。山有石鼓,开山图谓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则鸣,有常应。又云:石鼓山有石鼓,于星为河鼓,星动则石鼓鸣,石鼓鸣则秦土有殃。鸣浅殃万物,鸣深则殃君王矣。
朱圉山在天水北边、冀城南边。
冀城就是冀县。山上有石鼓,所以《开山图》称这座山为天鼓山。天下九州发生灾祸时,石鼓就会鸣响,大多是应验的。
又说:“石鼓山上有石鼓,与天上的河鼓星对应,星动时石鼓就鸣响,石鼓鸣响就意味着秦地有灾祸。
声音小,灾祸殃及万物;声音大,灾祸殃及君王。”
3.
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案:十一近刻讹作一十。北则温谷水,案:此下近刻有注之其水四字。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迳平襄县故城南,案:近刻脱故字,城南讹作南城。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谓平相矣。案:近刻讹作之谓平襄县矣。
渭水从黑水峡流到岑峡,南北有十一条水注入。北面有温谷水,发源于平襄县南山的温溪,往东北流经平襄县老城南面,就是旧时的襄戎邑,是王莽时的平相。
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又东流南屈,历黄槐川,案:流下近刻衍而字,历讹作入。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
水向东南流,经过三堆南方,接着东流,向南转弯经过黄槐川。因水道梗塞,冬季断流,春夏水位较高时才能顺畅,最终流入渭水。
次则牛谷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