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姑娘莫要因此事与太太生了嫌隙,明儿见了面也要当做不知道才好。”易嬷嬷忽略掉宁宁那句话,继续教导宁宁,“任由妾室庶出做大,就会伤害到正房嫡出的利益。太太这般行事,也是人之常情。
那常姨娘不是个安份的,如今又让她诞下庶长子。若不早早料理了,将来必生祸端。”
以立场来看,贾敏没有错。而以大局出发,林如海默认贾敏如此行事,也算是两全齐美。一来稳定了林家后院,二来又给庶长子一个好出身。
而代价,也不过是牺牲一个心智手段性情都平平无奇的姨娘罢了。
反正他姨娘多的是。
宁宁面上不显,心里却将林如海臭骂了一顿。后又轻声对易嬷嬷说道:“我虽小,却也不蠢笨。如今瞧着不过是一招去母留子罢了,可若我那好嫂嫂又生了嫡子,大哥儿也未必能活到成年。”
这种事,还真有可能。
易嬷嬷心忖了一句,又继续跟宁宁讲后宅那些事。
在这后宅之中,也许一时的心慈手软,就会给自己留下致命祸患。唯有先下手为强,才能一劳永逸。
再有几个月姑娘就五岁了,她们必须在姑娘十五岁及笄前将该教的东西都教给姑娘,以免让姑娘折在后宅争斗中。
往常听易嬷嬷和古嬷嬷说这些,宁宁还能当成八卦故事来听,但今天宁宁却没什么心情听这些事,而是直接打断易嬷嬷,神色认真的说道:
“要学的东西有那么多,也不急于一时。嬷嬷们是要跟着我一辈子的人,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教我。好嬷嬷,不如趁早给我寻个靠谱的郎中医女,以后日日诊个平安脉,也是那么个意思。”
一听这话,易嬷嬷便笑了,“咱们郡主早就想到了,姑娘放心,过些时日人就送进来了。”
当年和敏郡主在饮食上吃了大亏,当时就派人去寻郎中医女。找了几年,在临出发罗刹前才找到合适的人选。
是先帝末年,抄家流放的冯太医之后,如今阖族就只剩下三口人。
即爷爷冯伦,儿媳章氏以及儿子与儿媳妇的遗腹子冯辛夷。
冯伦年迈,怕自己等不到小孙孙长大便去了,从此家传医术便彻底断了传承,于是便破了规矩的将医术教给章氏,盼着儿媳妇能在他去后将医术传给小孙孙。
和敏的人找了过去,先与冯伦见了一面,之后便动用关系将他们一家三口从流放之地捞了出来。
此时三人就在扬州的一处私宅里,但考虑到宁宁现在也用不上他们,加之章氏还需要再跟着冯伦多学几年医术,便没让他们进府侍候。
等易嬷嬷说完,宁宁一脸感动不已的说道:“真是我亲娘呀!”
若是用和敏待她的用心做比较,林妹妹更像是贾敏和林如海捡来的。
易嬷嬷听罢也一脸疼惜的说道:“咱们郡主自幼失怙失恃,虽被接到宫中抚养也不过是寄人离下仰人鼻息,能有今天这般成色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姑娘是郡主的骨血,也是她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自是希望姑娘一生顺遂。”
宁宁明白的点头,这就是父母吃了太多苦所以尽量让自己的孩子远离苦难。
相比之下,贾敏和林如海就是童年过得太顺遂,才让林妹妹吃了许多苦。
一个认为疼爱她的老母亲也会像疼爱她一般的疼爱自己的女儿。
另一个从不操心后宅琐事,且还同样也这么理所当然的如此认为。
对了,也不知道原本就是这样,还是她带来的蝴蝶效应,林妹妹出生后,林如海和贾敏给林妹妹配了好几十个丫头嬷嬷,光是奶娘就有四个。
之前贾敏还问宁宁为什么没带奶娘来扬州。宁宁便说奶嬷嬷有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她就喜欢全心全意,心里只有她一个人的嬷嬷。
……
与此同时,就在易嬷嬷借着林家的事给宁宁授课时,正在夜读书的林如海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睛花了,连书上的字都看不清楚了。
揉了揉眼睛,仍旧非常模糊。
林如海白日在前衙门处理公文,之后得了儿子气血激荡,睡不着觉便又跑到内书房来读书。
以为自己是疲劳过度,便也不以为意的唤人进来侍候,夜里便直接歇在了书房。
只是翌日一早,林如海发现自己仍旧看不清东西,这才心惊不已的唤人请郎中。
贾敏听说了这事,忙丢下新得的大胖儿子和亲闺女就带着人来了内书房。
此时林如海已经穿戴整齐的坐在书房的罗汉榻上,因看不清东西,所以就只是枯坐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