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北宋小户女奋斗日常 企鹅汤

33.第 33 章 积德坊

小说:

北宋小户女奋斗日常

作者:

企鹅汤

分类:

古典言情

去公厨用过晚饭,王掌计跟两人说今日事毕,可自由活动,如果缺了什么东西,清化坊向东二里即是北市,商铺开至三更鼓响起才关门。

唐照环东西带得齐全,又不想再被洛□□价吓到,便说太过劳累,想早点休息。

她不想去北市,琼姐自然也连连摇头。

三人各自歇下。

第二日,王掌计却未如前日那般催命,直到辰时末刻才带着琼环二人悠悠然踱向公厨。此时公厨里已冷锅冷灶,只剩些残羹冷炙。管厨的胖大娘见是王掌计,不敢怠慢,从后厨捞出三个温在灶边的细面炊饼,又舀了三碗瘦肉粥奉上。

“谢了。”王掌计也不计较,领着二人寻了张干净桌子坐下,竟是不慌不忙细嚼慢咽起来。

琼姐和唐照环对视一眼,心中纳闷但不敢多问,不管做什么,好歹比昨日那打仗似的缝补强些。

慢悠悠用完朝食,王掌计并未安排活计,反而道:“回去,给你俩换身鲜亮点儿的衣裳。”

琼环二人更觉稀奇。自打进了这绫绮场,王掌计自己整日一身青,也让她们穿着素净的制服,昨日在门房弄得灰头土脸也没见讲究,今日要去哪儿?

二人依言回小院。

王掌计打开樟木箱,从里面取出三套叠得整整齐齐的衣裳。一套是她自己的,深青色素麻褙子,配月白暗纹褶裙,虽不华丽,但料子挺括,浆洗得干干净净,透着沉稳。给琼姐的是一身水粉色的麻衫配豆绿裙,给唐照环的则是鹅黄衫子配柳绿裙。

换好出来,王掌计上下打量两人一眼,难得颔首:“尚可。”

收拾停当,出了清化坊,王掌计未步行,而是在坊门口招了辆干净舒适的青幔骡车。

“客官去何处?”

“积德坊。”王掌计吐出三个字,率先登车。

积德坊?唐照环一听,心头一喜。

这名字跟她爹唐守仁所在的观德坊听着就像邻居,定是都在城南那片。正好,今日活若结束得早,说不定能央求掌计绕个道,去观德坊瞧瞧爹爹。也不知他在州学安顿得如何了?吃住可还习惯?她心里盘算着小九九,美滋滋地跟着上了车。

骡车启动,蹄声嘚嘚。唐照环满心以为车要往南走,谁知那车夫一抖缰绳,骡子竟沿着长街一路向东而行,穿过了熙熙攘攘的北市,又过了几处府邸林立的里坊,直走到靠近上东门附近,才在一处坊门前停下。

坊门石匾上,积德坊三字赫然在目。

唐照环傻了眼,这跟她爹所在的城南观德坊,简直是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少说隔着二十里路。她那点探望爹爹的小心思,瞬间泡了汤。

“到了。”王掌计付了车钱,率先下车。

此时天色已大亮,巳时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坊门上。

积德坊内,景象与清化坊的肃穆官气截然不同。道路依旧整洁,但两旁宅院明显多了生活气息。无高门大户的奢华,多是青砖黛瓦,庭院深深的规整院落。偶有衣着体面,但料子不算顶顶华贵的仆妇小厮进出,也是脚步轻快,目不斜视。

“此处多居宗室,尤以魏王后裔为众。”王掌计边走边低声提点,“今日先去拜会此间最有威望的克继公,再于族学开课。你二人少言多看,谨守本分。”

说话间,来到一座宅邸前。门子通报进去,不多时,管家模样的老者迎出,态度恭敬却不热络:“掌计来了,克继公正在花厅相候,请随我来。”

穿过几重院落,花木扶疏,陈设古雅。花厅内,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端坐主位,年逾古稀,精神还矍铄,眼神带着与赵燕直一致的矜持与疏淡。

这便是魏王赵廷美一脉在洛阳宗室中,辈分最高也最有威望的赵克继。

“绫绮场掌计,王秀云见过老太公。”王掌计领着琼环二人上前,规规矩矩行了大礼。

“王掌计请起。”赵老太公声音苍老,目光扫过她身后,“这两位是?”

“是妾身的助教,永安县来的绣艺坊娘子,唐照琼,唐照环。手艺尚可,带来给各位小娘子打个下手。”王掌计介绍道。

琼环二人连忙上前,依着王掌计路上教的规矩,深深福礼:“民女见过老太公。”

赵老太公点点头,并无多言,只对王掌计道:“族中稚龄小女,蒙宫中恩典,得习女红,亦是雅事。都在祠堂东厢等着了,有劳王掌计费心教导。”

“分内之事。”王掌计应下,又寒暄两句告退出来,自有丫鬟引三人前往族学所在的祠堂偏院。

偏院东厢早已布置好。十几张矮几小凳,铺着干净的蒲席。七八个年纪在六七岁至十岁不等的小娘子,穿着各色鲜亮的绸缎小裙,如同粉妆玉琢的小团子,正叽叽喳喳地由奶娘丫鬟陪着。见王掌计进来,奶娘们忙低声劝导,小娘子们才稍稍安静,好奇地打量三个陌生娘子。

王掌计走到上首,示意琼环二人站在两侧。她并未多言,只从带来的提篮里拿出几束素白生丝,分发给每个小娘子一小缕。

“今日第一课,劈线。”

王掌计拿起自己手中的一缕丝,指尖灵巧地捻开,将一缕丝均匀地分成两股、四股、八股……动作行云流水,分出的丝线细若毫发,根根分明。

唐照环看得心头滋味复杂。

这场景何其熟悉,当初在永安县绣艺坊,她入门的第一课,也是王掌计教劈线。那时要求严苛,第一节课就要挑战劈三十二分,让多少小娘子叫苦不迭。

可眼前的王掌计异常耐心,动作放得极慢,边做边讲解,声音比在绣艺坊时温和了何止十倍:“指尖要稳,力道要匀,心要静。莫急,莫慌。今日,只要求诸位小娘子,能将这一缕丝,均匀地劈成八分即可。”

小娘子们开始还觉得新鲜,嘻嘻哈哈地学着劈。可那丝线又滑又韧,哪是那么容易听话的?不是劈断了,就是分得粗细不匀,乱成一团。

很快就有小娘子撅起了嘴,奶声奶气地抱怨:“好难呀,我手都酸了。”

王掌计并未呵斥,走下矮几挨个查看指点。

对那劈得一团糟的,她亲手握住小手,带着她一点点感受力道。

对那有点样子但粗细不匀的,她低声鼓励:“不错,比刚才好多了,再试试这里。”

琼姐和唐照环也走到小娘子们身边,手把手指导。琼姐性子温柔,轻声细语地安抚那些快哭鼻子的小娘子。唐照环则眼疾手快,帮她们理顺乱丝,示范巧劲。

好容易挨到第一节课结束,小娘子们大多能歪歪扭扭劈出八分线,虽不整齐,也算开了蒙。她们如蒙大赦,被奶娘丫鬟簇拥着回去歇息。

稍事休息,王掌计三人刚收拾好丝线,偏院里又换了批人。

东厢门帘一掀,又进来十数位娘子。年纪明显大了许多,多在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之间,也有两三位二十出头梳着妇人髻的年轻媳妇。衣着鲜亮,神情气质各不相同,有的天真烂漫,有的娴静温婉,也有的眉宇间带着愁绪或傲气。

这便是第二拨学生了,待嫁的宗室小娘子和嫁入宗室的新媳妇们。

王教习授课内容也随之改变。她拿出一幅画着花来久居的图样道:“今日习缠针法,专绣细花瓣如菊花等,令其弯折更显拟真。此为嫁衣基础针法,诸位娘子需仔细体会指下力道与丝线走向。”

她示范几针,便让琼环二人将准备好的绷架和各色丝线分发下去,自己则穿梭于娘子们之间,或轻声指点,或亲自示范。

琼姐和唐照环的任务也重了。唐照环帮着分线配色,琼姐负责在绷架上示范刚才所说针法的关键步骤。堂下的小娘子媳妇们听得认真,飞针走线,气氛比之前那节凝重了许多。

课罢,娘子们三三两两散去。一位约莫十三四岁的小娘子却磨磨蹭蹭留到了最后。她鹅蛋脸,神色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愁绪。见人都走了,才鼓起勇气走到正在收拾绷架的王掌计面前,福了一福。

“王掌计。”

“您有事?”王掌计停下手,“这位……”

“我名字中带个真字,叫我真娘即可。”真娘绞着手中的帕子,声音细若蚊呐,“掌计,我想问问您,如今市面上各色绢、纱、罗、绫、绸缎都是什么价儿?”

唐照环正帮着收拾丝线,闻言耳朵竖了起来。王掌计看了真娘一眼,没直接回答,反而道:“唐照环,你在绣艺坊待过,又常在市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