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不住点头,“正是呢。”
【小爷我利用这次回到金陵,和那些海商交涉了许久,才找齐梦境里那三种高产的粮食的种子。有了种子,怎么能放着不管呢?不种出来,即使再怎样高产,那也没啥用处啊。我还想改良种子,并推广向全大周呢。】
【再加上杂交水稻的研究正是关键的时候,这几年,我可不就只能呆在庄子上当农民了么?我还把金陵庄子上陪着我们一起研究的人都打包带了来,只希望能早点把杂交水稻弄出来才好。不需要亩产两千斤。亩产一千斤就足够了。】
【为了这些,我甚至连秋狩都可以不去,就想着早点把这些高产粮食弄出来。】
沉入到自己思绪的贾赦,并没有注意到上首的致和帝和贾代善贾代化,甚至是戴权,的脸色齐齐变了。
亩产千斤的水稻!这是神迹啊。这要是真被贾赦弄出来了,给他立生祠祭祀都是轻的!
三位长辈相互看了看,对于贾赦和涂锐回来后,决定要去庄子上研究农业的决定,再没有一点反对的意思。
致和帝甚至提议,“既然如此,小汤山那儿有座小皇庄,庄上有温泉,朕便交给你去折腾吧。如果能折腾出来些好物儿,也算是大功一件,将来定是能青史留名的。”
这话贾赦是同意的。
【何止是青史留名啊。在我那梦境里,那位研究出杂交水稻的袁老,被华夏的人们称为新时代的神农!】
【神农是谁?古往今来,能被称为神农的,也只有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氏了。而那位袁老,因为研究出来亩产千斤以上的杂交水稻,被人们当成了农神。这得是多大的荣誉啊!祖坟冒青烟了都。】
【一个人来世间一回,不留下点什么,总感觉亏了。】
致和帝暗自点头。可不是么?他这么兢兢业业的治理大周,为的不就是想在史书上留下个美名么?如果能够混上个“千古一帝”的名头,那就更好了。
不过现在倒是不必着急了,只要贾赦把那些高产的粮食种出来,杂交水稻研究出来,他作为大周的皇帝,臣子做出来的这些巨大的贡献,也是要算在他的头上的。
这种好事,他当然是要极力支持了。
*
回了荣国府,两人打包好行李,包袱款款就去了致和帝所说的那处皇庄。嗯,现在这处皇庄是他的了~
研究农业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往往一投入进去,都是以年计的。
正好,如今致和帝年纪大了,有些人蠢蠢欲动,贾赦和涂锐两个想要远离纷争,就专心在这皇庄里当起了农民。
如此,过了几年,三种海外来的高产粮种被推广至全大周。杂交水稻的研究也成功了。至此,大周的百姓,再也不必害怕灾年的来临了。
因为这些高产的粮食,都是贾赦和涂锐带着人研究的,受了他们天大恩惠的大周百姓们,甚至要给他们立生祠。如果不是被贾代善发现了,只怕这事就成了。
致和帝也是极高兴的,在他在位期间,他的臣子竟然做出了如此大的事,他身为皇帝,自然也是被百姓们敬重和爱戴的。
最重要的是,这两人还是他们皇家的人!
既然贾赦和涂锐身为臣子,不能立生祠,皇帝陛下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鉴于致和帝还活得好好的,不好当着他老人家的面给人立生祠。于是,心怀感激的大周百姓,相约去了太庙,祭拜大周的先祖们,权当是表达自己的谢意了。
他们可是听说了,这位贾先生与忠顺王爷是契兄弟,是上了皇家玉碟的。等到将来贾先生与忠顺王爷故去了,也是要进太庙的。他们此时先来太庙祭拜,并不算错。
一时之间,太庙香火鼎盛,每日来此祭拜的百姓不可记数。蔚为壮观。
有了一件如此大的功绩,致和帝心满意足。他的年纪大了,是时候退位让贤了。
阿.片的贸易在刚刚冒头的时候,就被摁下了。只可惜了被致和帝寄予厚望的太子,到底是废了。
因着发现得及时,致和帝有了充足的时间重新选定继承人,正是忠肃亲王涂锦,在这些年他费尽心力的培养之下,也做到了让他满意。
于是,就是这一年,致和帝退位,成为太上皇,涂锦顺利登基,是为天和帝。
涂锐作为涂锦最为亲近的弟弟,获封亲王,是为睿亲王。
贾赦也顺利的从贾代善的手里,接过荣国府,成为了新一任的荣国公。
而贾代善,在正式把荣国府交给贾赦后,便再也坚持不住,一病不起,拖了小半年,人就去了。
此间,贾赦和涂锐又一次回到金陵,为父守孝三年。
国公的爵位本是要降等袭爵的。当年贾代善能够不降等袭爵,是因为他军功足够,又是当年致和帝最为信任的左膀右臂。致和帝能够顺利登基,贾代善功不可没。
论理,贾赦袭爵的时候,最高也只是侯爵。但,谁让他出息呢?带领着一众农家,研究出了那么多高产的粮食,他不为国公,又怎么说得过去?
不用问,有如此功劳的荣国公,在天和帝这里,也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贾赦如此出息,其他人倒还罢了,二房的贾政和贾史氏,却是恨得牙根紧咬。
以二房和贾赦的关系,他们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