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快施展神通吧!帮村民解决房子翻建问题,这可是咱们社教期间打响的第一炮,成败可全仰仗你了!”任局眼中灼灼放光,双手不住地搓动着,仿佛胜利的曙光已近在眼前。作为领队,他深知此事不仅关乎村民福祉,更是自己仕途上的一块试金石——若能圆满解决,既为百姓谋实利,又能在上级面前树口碑,仕途晋升便多了一枚沉甸甸的筹码。此刻,他心潮澎湃,仿佛重返青春年华,既怀揣着对村民疾苦的深切体恤,又难掩对政绩的炽热期盼。他深知,唯有真正将住房难题化解,才能赢得民心,夯实根基。
土地局的林督导年逾四十,正值仕途冲刺的关键节点。他晃了晃那颗溜圆的光头,笑得狡黠:“这有何难?旧宅基面积严守不动,多占的部分嘛……就巧立名目报成猪圈或鸡圈,总面积一合计,不就合规了?办法总比困难多,既要守住政策红线,又要让百姓得实惠,就得学会在规矩里跳舞。”他胸有成竹地拍拍胸脯,“此事在我职权之内,包在我身上,保准让村民住进新房!”
任局闻言,如释重负,连声赞道:“好!林老弟真是智勇双全,此役若成,头功非你莫属!咱们的社教成绩单,可全指着你这妙笔生花了。”
亦嘉虽供职于银行,对外界事务向来隔膜,未曾料到社教竟藏着这般乾坤。目睹林督导妙解建房难题,他心头豁然开朗:原来实践之海,远比银行柜台辽阔得多。林督导的机变与担当,让他深切体会到——走出象牙塔,方能触摸社会的肌理,体察民生百态。此刻,他忆起行长那句“社教会让你全面成长”的叮嘱,终于悟得深意:行长所盼,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磨砺他直面现实、灵活破局的真本事。寒风在窗外呼啸肆虐,他却感到胸中暖流奔涌,仿佛破茧的蝶,正悄然舒展看待世界的全新维度。
“任局,您方才话说半截,冬笋文章究竟如何做?难题何在?快一并道来!”县委办主任听完建房方案,意犹未尽,目光如炬地盯住任局,语气中透着领导的深谋远虑,“咱们得将思路汇集成材料,呈报乡县领导,统筹施策,再实施具体的方案,您有何高见?”这位身居庙堂的决策者,果然境界迥异,所思所虑早已超越一隅,直指系统破题的棋局。
任局缓缓说道:我的想法不太成熟,但是,在此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指正:“第一,眼下最紧迫的,便是帮村民把冬笋卖进城!城里的价高,村民的腰包也能鼓起来,这冬笋便是第一炮;第二,春笋马上就出来了,产量更惊人,千亩竹林能产百多吨,按每斤三元算,六十多万元便唾手可得!对百来户贫村而言,这可不是小数,这是立竿见影的‘短平快’;第三,再往远处谋,得帮他们搭合作社或牵线企业,把竹子变金——编竹篮、织竹艺,让粗竹变精细,附加值一翻,便是长久饭票;第四,还有更妙的!我曾见报载,竹虫高蛋白,农科院正推这项目,我们能否利用这次机会,联系一下省农科院的相关人员,对这个贫困乡伸出援手,衔接一下该项目,把竹虫养殖引进来,若是能对接成功,将造福这儿的一方村民,也算是我们这次社教为村民办理的一桩大实事,能大幅度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社教之功,莫大于此!诸位以为如何?”
“第五,路!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话刻在骨头里。这村的路,简直愧对‘路’字——羊肠小道,雨天泥泞成河,城里娃见了怕是要哭。咱们脚底板天天丈量,这路况让运费比邻村高出两成,农产品憋在深山,怎能不穷?邻村张家路一通,运费降15%,收入涨25%,路就是命脉!
第六,水,我们看到这里的水资源丰富,而且这溪水清得能照人影,何不引‘水’生金?对水质挑剔的养殖业,譬如鲟鱼、鳗鱼、甲鱼、娃娃鱼等特种行业,若能招来考察,也许能促成什么项目建成,既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资源发财致富又可以解决部分村民务工问题,同时乡政府也可以增加特产税收入,岂非一石三鸟?你们看呢?”
“任局,您这棋下得深远啊!”亦嘉叹道,“短短走访,便攒出这许多实招,真乃躬身入局的典范。我虽无新点子,但定当好这‘笔杆子’,将咱们的谋划一字一句凝成金策,让功绩落在纸上,上报组织部,更烙在百姓心里。”
“这事儿包在老哥身上!”县委办主任爽朗一笑,拍了拍胸脯,眉梢挑起自信的弧度,“我这就把你们的金点子炼成铁打的方案,报给县委!你们只管深挖细抠,把规划磨得更亮堂些!”
“小黄,你是银行的代表呀,能不能向你们领导建议拿些钱来帮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呢?”任局说罢,目光如炬地盯住小黄,眼底漾着热切的期许。众人纷纷颔首,会议室里浮动着对资金的渴盼,仿佛连空气都凝成了实质的焦灼。
“贷款?”亦嘉喉头一紧,笑容里掺了几分苦涩——他在银行并没有贷款权,贷款审批的钢索他如何攀得上去?项目贷款需要有效益、还款需要有来源及保障、抵押物需要实物,这些铁律他比谁都清楚。县委办主任纵然谙熟世故,银行“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潜规则却如鲠在喉,此刻不便言明,只得含糊道:“若论项目预决算,我倒是能搭把手。竣工资料送到建行审核,我会在审核预算时帮衬着节省些资金。”
税务陈科长闻声抬头,镜片后浮起希冀:“我们局里新建办公楼,明年交付,届时还望老弟在决算时高抬贵手,省些资金为咱局谋福利。”
土地局林督导眯着细眼,胖乎乎的圆脸上浮起意味深长的笑:“工程花落谁家,预算怎么盘,利润如何分,蛋糕早被你们领导与施工方嚼烂了,你这小年轻,操什么心,掺和啥?”他压低嗓音,语重心长道:“老哥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多,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差事,少伸手为妙。”
税务陈科长怔了怔,任局适时拍了拍他肩膀,笑得讳莫如深:“机关里混,明哲保身是头等经。多栽花少种刺,你这副科长的椅子坐稳了,社教回去熬个资历,正科、副局长指日可待——届时可别忘了咱们这些泥腿子兄弟!”
亦嘉暗松一口气,如蒙大赦。工程预决算本属建筑经济科的范畴,自己不过是门外汉,方才不过权宜之计,说话不过脑子能帮啥忙?若被当了真,还不知如何收场。此刻众人闲话渐远,他如释重负,匆匆步出那间斑驳的村委会办公室。
晚饭后,亦嘉走出那间略显破旧的村委会房间,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对面群山环抱,树木参天,宛如绿色海洋。因是寒冬岁月,夕阳的余晖早已烟消云散,山野一片寂静。一阵风拂过,郁郁葱葱的松涛声此起彼伏,仿佛在演奏一曲宏大的乐章,每个音符都跳跃着生命的活力。亦嘉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自然的美景所洗刷。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天边的云彩被晚霞染成了苍白色散懒地躺卧不动,突然灵感如泉涌般涌现,他迫不及待地回屋提笔给行长写信,想要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尊敬的行领导及全体同事们:
您们好!
当组织部的调令抵达手中,我带着行领导的嘱托与同事们的期许,踏上了前往BB乡乌头村的崎岖山路。同行的还有县文化局、税务局、县委办、土地局及乡政府的战友,共五人。我们如五粒种子,被播撒在这片深藏于群山褶皱中的土地,肩负着唤醒山村希望的使命。
抵达乌头村的第一天,我们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工作。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村委会议室里已响起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通知》的诵读声。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围坐一起,传达中央社教的精神,重温革命年代的艰辛,讲述先进党员的故事,引导大家“忆苦思甜”,在新时代的道德坐标中寻找方向。那些皱纹里藏着岁月的老党员,眼眶湿润地回忆着“吃糠咽菜”的岁月;年轻干部们凝神静听,仿佛在历史的回响中触摸到了信仰的温度。晨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笔记本上,每一笔记录都是对初心的叩问,每一句讨论都是对使命的回应。
一周后,我们脱下西装换上布鞋,踏进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泥泞的小路上,我们踩着深浅不一的脚印,走进低矮的土坯房,倾听村民的家长里短。老农捧出热腾腾的粗茶,孩子怯生生地躲在门后张望,灶台上蒸腾着自家菜园的清香……这些琐碎的温暖,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民生”的温度。我们与村委彻夜长谈,在煤油灯下勾勒脱贫蓝图:如何让滞销的山货走出大山?如何让荒芜的山坡变成“金土地”?如何让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不再望穿归途?每一个问题,都化作我们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然而,乌头村的艰苦远超想象。全村唯一的商店是座土墙小屋,木门上的油漆如老人斑驳的牙齿,货架上的油盐酱醋是山民们生活的全部底色。我们栖身于村委的旧屋,炊烟从简陋的灶台升起,村民送来的青菜还带着泥土的芬芳;夜晚蜷缩在自带的被褥里,听着山风掠过屋檐的呜咽,如同在聆听大山的叹息。出行全靠双腿,山路如盘龙般蜿蜒,每一步都丈量着责任的分量。更令人揪心的是,这里仿佛被现代文明遗忘——通讯信号如风中烛火,每每想向行里汇报进展,想听听同事的声音,却只能对着群山徒然叹息。这份“失联”的孤独,反而让我们更专注地扎根土地,将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
此刻,山沟里的寒风如刀,刺骨冰凉。我的手指冻得僵硬,握笔艰难,每一划都颤抖着对组织的赤诚。但望着窗外倔强生长的野松,想起村民眼中闪烁的希望,心头便涌起一股暖流。我们深知,乌头村的蜕变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这山路需要一砖一石铺就。但请领导们放心,我们五人定将不负重托,以热血为墨,在山间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
纸短情长,唯愿这寥寥数语能传递我们的信念与坚守。遥祝行里诸君身体康健,事业如朝阳喷薄!愿我们共同奋斗的建行,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此致
敬礼!
亦嘉敬上
第二天,亦嘉将信笺郑重封缄,如珍宝般托付给小卖店收信的邮差。临别时,他凝望邮差渐远的背影,心绪如潮水般翻涌,涨落难平:信中寒夜围炉宣讲理论、泥径跋涉访民的片段,能否真切传递他的赤诚?行长展阅此信时,是颔首嘉许,抑或莞尔一笑?
亦嘉深知,这封信承载着他所有的努力与期望,那是无数个日夜思考与筹备的结晶。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他经过反复斟酌和推敲的结果。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让行长感受到他的热情与决心。然而,事情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料,他无法确定行长是否会理解他的用心,是否会对他的建议给予重视。
这种不确定性让亦嘉感到有些不安,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告诉自己,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他曾经努力过,尝试过。他的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只要自己真心付出,就一定不会有遗憾。即使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努力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无论这封信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他都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个月的艰苦淬炼终于届满,亦嘉与任局及县委办等人员携带总结报告,急速返回县里,并让县委办的同志将此份报告呈报至组织部。
然后回到单位,初入建行门口,副行长快步上前,轻拍亦嘉肩膀,动容道:“小黄,好样的!你在信中描述的寒夜宣讲、跋涉山路的艰辛,深深打动了我们。你在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深山,住在村委会,自炊自食,步行入户,却以坚韧扛起社教重任,我们既心疼又敬佩!行里第一时间宣读你的信,大家深受鼓舞。行务会决定派我专程前往探望,因年底事务繁忙未能成行,深表歉意。你受苦了,但这份磨砺锤炼了你的意志,成为全行榜样!今日见你归来,虽风尘仆仆却眼神坚定,衷心祝贺你——实践考验过关,成长更上层楼!”
闻此,亦嘉胸中激荡难平——那深山寒夜的孤灯,村民灶前的促膝,竟化作行内同仁心间的薪火。他垂首浅笑,眼底映着山峦般的坚毅:此行风雪,终成淬剑之火;前路迢迢,自当负芒而行。
“如此,基层淬炼是政治生涯的必修课,这份磨砺终将化作你人生的勋章。”行长闻声踱步而来,眉宇间舒展出慈父般的笑意,目光如炬,饱含期许。他轻拍亦嘉肩头,那力道似裹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