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沉吟一下说道:
“前段时间户部尚书李巽曾跟我提到过,八司马中的程异理财能力不错,他想调上来;范希朝比较欣赏韩泰,觉得他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也想调上来;刘禹锡和柳宗元文声、政声都不错,也可以使用。这样吧,你们中书省的第一件事就是会同吏部,把这四个人先安排到合适位置。至于其他人,朕暂时还没看到他们的特殊才能,先放一放,待以后再使用。”
裴垍说:“陛下不计前嫌,皇恩浩荡,臣替他们谢过陛下。”
李纯道:“目前朕急需人才,特别是经济、**、军事上的人才奇缺,你们可以多留意、多推荐。”
李吉甫说:“这些都是臣等职责所在,在朝政上,不知陛下想从哪里重点抓起,我们好留意相关人才。”
李纯说道:
“削平藩镇,看似军事最为重要,其实不然,朕认为经济才是首要,只有老百姓富了,国家有了足够的财力,才能办大事,国家才能真正变强,李爱卿前面搞了些办法,增加了一些赋税,但是还不够,还要从其他方面下手,多管齐下,既让百姓富起来,又能让国家增加赋税,才是个可持续的好办法。”
李吉甫说:“陛下提的要求很高,我等定会多方探讨,拿出一个章程,不知陛下在经济上有什么思路。”
李纯说道:
“兵部侍郎李绛、户部尚书李巽,均在经济上有独到见解,你们可以跟他们多探讨,搞经济不要光盯着田赋那点钱,还要从盐铁茶酒方面想办法,更要在促进商业上采取一些措施。”
李吉甫有点疑问:
“盐铁茶酒方面想办法,我等还可以理解,历朝均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才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商人不事生产,靠转手买卖获取重利,促进商业不是有利于商人盘剥吗?”
李纯则说:
“此乃大谬,商业的发达可以促进商品流通,生产者的产品可以很快卖出去,提高生产积极性,通过充分竞争,居民也能以合理价格买到商品。这样一来,农工两业可以积极生产,居民买东西更实惠,商人也可以获利,社会总的财富增加了,国家可以征更多的赋税。当然确实也有一些不良奸商,哄抬价格,谋取不义之财,让不少人对商人嫌恶,这都是局部现象,不能因噎废食。”
裴垍说:“陛下说的,我们虽然还没有全部理解,但是愿意一步一步去尝试,力争把经济逐步搞起来。”
李纯说道:
“中国上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很多人对商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你们可以分步来做,先做大家能够理解的,见效快的。经济的事先就这样,下面商议一下征召几个节度使入朝的事。”
李藩问道:“陛下,是想调几个节度使入朝为官吗?”
李纯道:“不是,我是想征召几个节度使入朝觐见,以后成为惯例,各节度使要定期入朝觐见,增强朝廷对他们的控制。”
李吉甫说:“其他节度使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几个离心倾向较强的节度使恐怕会找借口不来。”
李纯则说:
“朕就没打算让那几个刺头来,做事先易后难,先挑五个服从朝廷的节度使,让他们下个月入朝觐见。先逐步把那些愿意向朝廷靠拢的的藩镇拉过来,让大部分藩镇服从朝廷的治理,然后再集中力量摆平那几个顽固的藩镇,必要时动用军事手段,朕有信心实现天下一统。”
李吉甫说:“陛下如果能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将是我朝大幸,也是不世之功,我等这就回去谋划,拟旨征召五节度使入朝。”
八司马被贬以后,本以为皇帝恨死他们了,再没有出头之日,没想到还不到两年,朝廷就传出圣旨,征召程异为户部度支、韩泰为兵部郎中、刘禹锡为和州刺史、柳宗元为黄州刺史。
四个人感动不已,没想到皇帝还能启用他们,非常当初后悔和王叔文一起阻止立李纯为太子,从此尽心为朝廷办事,报答皇帝的宽容爱护之心。
办完第一件事以后,中书省开始筹划征召五节度使入京的事。李吉甫、裴垍和三个光禄大夫商议以后,觉得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东川节度使韦丹、恒海节度使程执恭、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淮南节度使王锷一直忠于朝廷,接到征召的圣旨后,来京师述职没有问题,给其他节度使做一个好的榜样。
经报告李纯同意后,中书省正式下旨,要求五个节度使接到圣旨后立即入朝述职,并在圣旨中说明,只是来京述职,报告任职的情况,体现对朝廷的服从之意,并无他事,打消五个节度使的顾虑。
李纯在处理朝政之余,非常留意朝中的人才,以后可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帮助自己治国理政。在中下级别的官员中,元稹和白居易表现非常突出,两人虽然官职较低,但是敢于上书,对于一些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务实的意见和解决办法,有思想、有见解。
元稹和白居易又是当时有名的诗歌圣手,也会经常写一些诗歌,献给李纯,虽然不乏一些赞美之词,但是诗歌的水平确实好,李纯非常喜欢。李纯在前世的印象中,也记得两个人是大诗人,**上也有才能,所以就有了重用他们的想法。
有一天,监察御史元稹和左拾遗白居易先后向李纯上书,元稹要求对加强对官员的巡查、监察,惩治奸邪之辈,白居易要求下去访察民间疾苦,为朝廷施政提供参考。李纯前段各项事务繁忙,和他们接触和交流的比较少,这次有些时间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