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65章 收服南诏


平南军长期驻守南方,对南诏的气候适应性更好,而且一路沿着红河进发,河运保障比较方便,虽然发起攻击晚了半个月,但是后续进展很快,拿下通海以后直接向拓东进发。
平蛮军在三阜城休整十天左右,即向南进发,目标也是拓东城。在三月下旬,两军会师于拓东城下,将拓东城围困。拓东是南诏在东部的重镇,重要性仅次于都城太和城,南诏在这里派了三万大军驻守。
高霞寓和蒋义商议以后认为,拓东是南诏重镇,南诏不可能坐视其丢失,肯定会派援军过来,干脆来个围城打援,解决掉援军以后再集中兵力打攻城。两个将领进行分工,由平南军负责围困拓东城,由平蛮军设伏,打击援军。
高霞寓选择在拓东城以西,往太和城方向过去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并派出斥候,观察西面南诏援军的动向。不到十日,南诏果然又派了三万大军前来解围,高霞寓接到探报后,立即命令军队进入迎战状态。
南诏国力不强,先后被唐军消灭了好几万军队,已经有所畏惧,但是拓东非常重要,不容有失,南诏决定将剩余的机动兵力全部派过去,企图挽救危局。南诏援军急于去解拓东之围,骑兵在前,步兵在后,一路往拓东快速赶去。
高霞寓看到南诏援军进入伏击圈,并不着急,放过先头部队,等主力也进入后,唐**炮齐鸣,全面开火,南诏援军根本没有见过这种阵势,被打蒙了,急忙四处突围,躲避枪炮火力。
南诏军属于蛮人,有股蛮劲,有些南诏兵还挥舞着大刀朝开火的唐军冲去,但是被唐军密集的火力打的死伤惨重,只有少数南诏军突入唐军阵营,杀了几个唐军,然后也是被全部射杀。
南诏军前面靠着一股蛮劲猛冲了一番,看到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立马泄了劲,不是逃跑就是投降。
经过两三个时辰的激战,大约有一万南诏援军被射杀,一万人被俘,还有一万人从山间密林里逃跑。那些逃跑的南诏军,不敢再去拓东城,翻山越岭后全部哀嚎着逃往太和城。
伏击结束以后,平蛮军押着一万俘虏,来到拓东城,要求守军投降。拓东守将通比能傻了眼,本想着靠援军解围,没想到援军败的这么惨,这次是彻底没指望了。
思前想后,通比能认为,拓东守军不管是在人数上还是武器上,都不是唐军的对手,继续死磕就是死路一条,决定投降。
高霞寓和蒋义对于通比能的投降非常高兴,立即派兵进城接收拓东防务,城内的守军则全部出城,放下武器后,待在指定的区域内,由唐军看管。
拿下拓东后,唐军自然是应该继续向太和城进军,按照李纯的计划,彻底肢解南诏。
高霞寓和蒋义觉得,前面一万俘虏,加上新投降的三万人,总共四万人是个问题,杀了省事,但是肯定遭人唾骂,逼得南诏人拼死抵抗,留下吧,两军进攻太和城,万一他们在后方反叛怎么办?两个将领认真讨论了一番,决定来个以蛮制蛮。
高霞寓和蒋义将通比能召来,高霞寓先说:
“我朝皇帝仁德,本来就只想要南诏东部三地,没想到你们的国王竟然敢于派兵抵抗,所以必须要严惩,我朝的意见是,把你们的国王抓住,其他地方分成几个小国,分开治理,每年称臣纳贡即可,我们就退兵。”
通比能说:“都是我们朝中一些顽固派大臣惹的祸,我愿意作为使者,回到太和城,劝大王回心转意,接受唐军条件。”
蒋义说:“不必了,你们蛮人信强不信理,我们决定直接进兵太和城,打到你们的国王投降为止。但是我们走了,你们四万俘虏怎么办,是杀是留,我们还没有定论。”
通比能一听这话,开始紧张了,连忙说:
“唐朝历来是礼仪之邦,没有杀降的例子,我们都已经投降了,你们让我们做什么都可以,可不能做出冲动之举。”
蒋义唱完黑脸,高霞寓自然要唱红脸,高霞寓说:
“我们当然不会杀降,但是你们留在拓东肯定也不合适,我们给你们两条路,一是跟着我们一起去打太和城,二是敢于拒绝就只能杀掉。”
通比能听说要让自己带兵打自己的国王,有点犹豫了,说道:
“这样吧,唐军可以把投降人员全部带上枷锁,你们派少量人员留在这里看管就行。”
蒋义说:“到哪去找几万个枷锁,还要给你们准备口粮,也是个麻烦事,不如杀了算了。”
高霞寓跟着说:“我估计你们在太和城也没有多少人马了,我们如果打过去,旦夕可下,到时候要把南诏分成好几个小国,再封你为其中一个小国国王,不是挺好吗,干嘛留在这里遭罪。”
蒋义和高霞寓一唱一和、软硬兼施,逼得通比能没得选,只得说:“既然你们坚持要拓东,我们留在这里也没有意思,还希望你能遵守承诺。”
蒋义和高霞寓要的就是南诏降兵服软,两人商定从四万人中挑选三万战斗力较强的,由通比能率领,作为唐军的仆从军,另外留一万弱兵作为人质,留在拓东。两个军团留一万人镇守拓东,看押人质,其余近五万人,带着三万南诏降军,向太和城进发。
前面溃逃的一万援军,早就逃回太和城,到处描述唐军的凶猛,太和城弥漫着恐惧的情绪。由于主力基本都派出去了,太和城只剩不到两万守军,根本没法守,南诏朝廷再也没人敢喊抵抗了。
唐军带着南诏仆从军,经过十几天的行军,来到太和城,只见太和城城门紧闭,如临大敌。唐军打下太和城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能和平解决当然更好,于是提出条件,派通比能进城和谈。
通比能进城后,向南诏朝廷通报了唐军的条件:1、南诏国王退位,到长安居住,唐朝将给予较好的待遇;2、正式割让南诏东部三地,交给唐朝;3、南诏剩余领土分为四个小国,由南诏王族或者大臣担任国王,向唐朝臣服,每年纳贡。
南诏国君臣听到了唐朝的条件后,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国王牟异寻认为,南诏还有半壁河山,而且西部是南诏的大本营,还可以抵抗一阵,不愿意当**之君,想率军向北突围,然后利用南诏西部山高林密的优势,跟唐军打游击战,逼唐军撤退。
牟异寻的意见受到了几个主战派将领的支持,但是大部分大臣认为唐军实力强大,连战皆捷,南诏军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不愿做无谓的牺牲,而且东部三地已经丢失,不割让也要不回来了,其他国土只是分割,还是由南诏人自己统治,觉得这个条件不算苛刻,可以接受。
牟异寻还想争取通比能的支持,让他带着三万南诏降兵反水,与南诏军内外夹击,可以一举击败唐军。通比能听了,吓得直摇头,他深知唐军的厉害,而且军中还有唐军的监视人员,一旦有异动,自己就是灭顶之灾。
况且,唐军已经答应,让他任其中一个小国国王,自己何必冒险蹚这个浑水,直接拒绝了牟异寻。
牟异寻和众大臣商议了半天,始终是投降派占据主导地位,牟异寻考虑到,即使自己带领一两万残军成功突围,如果最后被唐军击败抓到,下场会很惨,连最后的体面也无法保持。
其他大臣心里清楚,南诏投降,他们又没损失,而且几个高官还可以做个小王,何必为了牟异寻一个人去拼命,所以议到最后,南诏最终答应投降。
通比能回去通报南诏同意投降条件后,唐军正式派平蛮军副将王之孝进入太和城谈判,由于大方向已经定了,其实就是就一些细节进行商定。
经过半天的商谈,敲定了几个具体事项:
1、南诏王牟异寻带着几个妃子和孩子跟随唐军撤走,到长安居住,一切生活由唐朝外事部保障;
2、南诏国正式下诏书,将会川、通海、拓东三地割让给唐朝。
3、将南诏国剩余果如一分为四,在其中部太和城周围,保留南诏国,由牟异寻的弟弟牟其舍为国王;在其北部建立剑川国,由其宰相莽里屯为国王;在其西部建立永昌国,由其大将布里塔任国王;在其南部建立银生国,由降将通比能任国王。
谈判结束的第二天,南诏国王牟异寻就下达诏书,将会川、通海、拓东三地割让给唐朝,并宣布退位,然后就是四个人按照分割的范围,各领自己的亲信、人马,分别建立自己的小国。
既然达到目的了,蒋义和高霞寓就带着唐军和牟异寻一家东返,通比能则高兴地带着三万降兵去就任银生国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