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业通房,兼职少爷家教(科举)》
来时的路上,小雀就同伍瑶说过,陶家虽以经商为业,外头那些商户人家也多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规矩,可陶府却大不相同——自老太爷去后,老太太便立下家规:府中银钱账目、商行铺面,统统交由府中女眷执掌。
伍瑶好奇道:“那府里的男人们都做什么?”
小雀:“只管埋头读书考功名就是!”
伍瑶更疑惑了:“可我看现在读书的是老爷,少爷怎么反而不考了?”
小雀:“这事说来话长了……”
要说咱们少爷,当年可是苏州城里有名的神童。
三岁就能认字,五岁能通读文章,九岁能写诗作对,十四岁就考过了院试,成了童生。
眼瞧着再过三年就能参加乡试考秀才,前途一片光明。
陶家世代经商,哪里敢想自家能出个读书人?
要知道这世道,商贾可是最低贱的行当。
陶家在苏州做布匹买卖,每次运货到外地,都得给那些当官的塞银子。
要是家里真出了个当官的,往后跟官府打交道可不就方便多了?
可谁曾想,就在全家都指望少爷能光宗耀祖的时候,少爷突然就放弃科举了!
那天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少爷失魂落魄地从外头回来,从此以后就再也没碰过书本。
老太太看着孙子一天天消沉下去,心疼得不得了,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陶家祖上没积阴德,注定与功名无缘。
眼瞧着儿子这般模样,当时已三十岁的老爷为了给儿子做榜样,也为了让老太太宽心,竟然重新拾起书本,亲自踏上了科举之路。
自那以后,陶家的生意便全落在了老夫人和夫人肩上,这一管就是好些年。
可天不遂人愿,老爷考了这么些年,连个童生都没中。
就算将来真能考上,做不了几年官也该告老还乡了。
陶家的将来可怎么办?
既然少爷死活不肯读书,陶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书可以不读,但传宗接代的本事总该有吧?
这些年,老夫人没少张罗着给少爷相看姑娘,可少爷愣是一个都看不上眼。
直到那天少爷路见不平英雄救美,老伍头趁机碰瓷卖女,陶家不但没推拒,反而欢天喜地地把伍瑶接进了门。
老夫人的意思再清楚不过:大号练废了不要紧,抓紧时间练个小号才是正经。
这回说什么也得让少爷给陶家留个种!
伍瑶瞪圆了眼睛:“你个小丫鬟怎么知道这么多!”
小雀一笑:“奴婢原先是在夫人跟前伺候的。”
——可不都是偷听来的!
陶夫人让行礼的两人起身,温声道:“我刚得空歇会儿,转眼又要去老夫人那儿回话。不如你随我一道过去,路上我正好与你说说话。”
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陶夫人问道:“对了,朗儿人呢?”
“少爷昨夜没回府。”小雀回道。
陶夫人无奈扶额。
……
陶家的宅邸坐落在苏州城最金贵的涯石巷里。
比起伍瑶娘家所在的斜桥巷那种市井窄巷,这里处处透着气派——青石板路平整宽阔,两侧高墙间探出郁郁葱葱的树冠,连巷子里的风都带着书墨香。
这宅子原是十多年前从一位调任京官的四品知府手里买下的,四进三院的格局,占地约莫四亩。
在苏州城的官宅里算不得阔气,但胜在布局精巧。
前宅待客议事,后院起居休憩,中间还夹着个小小的园子。
陶家人丁不旺,住着反倒显得宽敞。
但自从女眷掌家后,前宅就成了老爷读书的地方,后院每日晨起都要接待各商行铺子的掌柜议事。
说来也奇,陶家商铺的管事竟全都是从府里出去的丫鬟娘子,个个都签着身契,对主家忠心耿耿。
当年置办这宅子时,少爷刚显露出读书的天分。正巧陶家靠着改良织机、独创提花手艺,做出了专供宫里的云锦,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这才有钱换新宅子。
苏州城的富商大多住在十全巷,那里酒楼林立、灯火通明,整日里丝竹声不断。可陶老夫人偏偏选了这涯石巷,看中的就是左邻右舍不是官宦就是书香门第。
如今东邻住着致仕的学政蒋大人,西邻是世代行医的宋家,巷口还有书院。
虽说与邻居们没什么往来,但胜在门前经过的不是官轿就是捧着书卷的学子。
府里不似寻常富户那般堆砌假山亭台,倒是处处栽着需两人合抱的古树,枝繁叶茂地撑起一片绿荫。
伍瑶亦步亦趋地跟着陶夫人穿过庭院,树影斑驳间,忽见一座青砖黛瓦的院落,门楣上书“荣安堂”三个大字。
陶夫人在月洞门前突然驻足,侧身低声道:“老夫人最重规矩,待会儿你只管跟在我身后,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没让你开口,千万莫要出声。”
伍瑶点头。
她说到底不过是个通房丫头,人在屋檐下,最重要的就是安分守己。
荣安堂内,一位身着暗紫色寿字纹褙子的老妇人端坐在上首太师椅上。乍看不过五十出头的面容,眉目如画,肌肤莹润,偏生满头银发如雪,平添几分未老先衰的荒诞感。
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愈发衬得她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这便是陶府如今的当家人,老陶夫人詹氏。
“儿媳给母亲请安。”陶夫人规规矩矩地福身行礼,伍瑶有样学样,跟着深深一拜。
“嗯。”陶老夫人放下手中管事昨日呈上来的锦缎样品,开门见山道:“昨日绣坊管事来报,说你要改门帘子的绣法。说说,怎么想的?”
伍瑶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在开企业晨会呢。
本以为陶夫人早就是个游刃有余的老手,可偷眼瞧去,却见她先深吸一口气,才缓缓道:“儿媳查过账目,门帘子虽是铺子里的常销货,可一幅上好的喜鹊登枝要绣娘整整五日功夫,卖价却不过二两银子。比起屏风、帐幔这些大件,实在是不划算。”
“便想着让绣娘们试试新针法。若是价钱提不上去,好歹能省些工夫。如今试了半月,倒比预想的还要好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