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咸阳宫大殿之内,庄严肃穆。
赵凌头戴通天冠,身着黑色朝服,身姿挺拔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着殿下群臣。
扶苏虽尚无具体官职在身,但赵凌特意安排他坐在下首极为尊崇的位置,参议朝堂政事。
其所处之位,尊崇程度仅次于丞相之位。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如蒙武、王绾这般朝堂重臣,对此也未提出任何异议。
在这咸阳城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彼此交织渗透,消息传播极为迅速。
朝堂之上,除了扶苏与儒家门生之外,已有不少人知晓常奉府内发生的种种事宜。毕竟咸阳城就这么大,没有绝对能封锁住的秘密。
然而,这些人都心照不宣,纷纷装作毫不知情的模样。
“朕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有要事商议。”赵凌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沉稳而有力。
“朕决定,若有人能让十户人家皆能吃饱穿暖,或是能教导百人识字,并默写任何一本学术典籍者,皆可将此事上报于朕。
朕将亲自撰写其生平事迹与功绩,命人在当地立下功德碑,将其事迹镌刻于上,以供后世之人瞻仰铭记。”
相较于在常奉府所说的内容,此次在朝堂上,赵凌特意增加了一点:任何学术典籍,而非局限于儒家典籍。
这看似只是简短的一段话,却让整件事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意味着,并非只有儒家门生才有机会参与此事,诸子百家、士族勋贵等各方势力,都能投身其中。
孔鲋和淳于越等儒家众人,自然也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但他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进行反驳。
毕竟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众多勋贵皆在,若是只允许儒家做这件事,儒家恐怕瞬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孔鲋和淳于越暗自揣测,觉得赵凌也是无奈之举。他们认为赵凌原本是想独尊儒家的,只是扶苏提出了不同意见,当着勋贵世家的面,赵凌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调整。
甚至他们觉得,赵凌这样做还是在为儒家考虑。
如此“圣明”且照顾儒家的君主,他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忠心效命。
一旁的扶苏静静听着,心中微微一怔,看向赵凌的眼神也不禁发生了变化。
在扶苏看
来若是任由儒家一家独大假以时日百姓受了儒家的恩惠乡里郡里的功德碑上都刻着儒家门生的名字那么儒家的影响力将会急剧膨胀。
届时朝堂上儒家提出的建议和做出的决定赵凌必然需要慎重考量。
儒家虽不掌握兵权可一旦其计划实施
正如淳于越等人突然觉得扶苏不似之前那般亲近扶苏此刻也对儒家有了新的看法。
尤其是在被贬到上郡冷静了一段时间后又经历了嬴政驾崩以及近两日儒家门生对他的态度转变这让扶苏开始对儒家的理念产生了质疑进而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为何父皇生前要大力打压儒家呢?
以扶苏的聪慧只要不再对儒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索其中的缘由便不难理解。
嬴政一心想要以法治国削弱儒家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而赵凌之前在常奉府宣称要以儒学为尊还打算让儒家门生在乡里郡里建立功德碑以名留青史这显然与嬴政之前推行的政令背道而驰。
真要是按照赵凌所说的去做不出十年儒家在大秦的影响力恐怕将足以动摇大秦的根基。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异议?”赵凌面色沉着可内心却暗自欣喜他其实就盼着有人站出来反对。
一旦有人提出反对他就正好顺势允许不止儒家一家去做这件事。
大秦的勋贵众多有钱又有学识的世家大族更是不少他们怎会眼睁睁看着儒家一家独大呢?
大家相互竞争形成“内卷”之势这才是赵凌真正期望看到的局面。
正所谓求上得中如今在扶苏提出异议之后这样的局面儒家依旧能够接受说不定在他们心中还对赵凌感恩戴德呢。
儒家的孔鲋和淳于越等博士率先表态:“臣等并无异议。”
在他们看来赵凌既然已经表明要使儒家为尊如今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肯定是迫不得已。这个时候他们若是反对那这个难得的机会可就彻底没了。
与嬴政在位时以法家为尊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相比如今的局面对于儒家来说已然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了。
张良和尉缭身为赵凌的心腹,此时却并未立刻表态。他们二人紧皱眉头,似乎在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西文彦等人此前已得到赵凌的恩宠,深知未来将有无数财富等待着他们。
而且,他们手下的门客若能借此机会被推举进入朝堂,也是一大幸事。
他们看重的是,一旦完成赵凌所提出的要求,便可以将相关人员的生平与功绩上报给赵凌。
以三大氏族的雄厚财富,立碑之事自然不在话下。
更重要的是,朝堂上那些有实权的官职,正是他们安插自己人的好机会,此刻也是他们向赵凌表忠心的绝佳时机。
于是,西文彦带头说道:“臣无异议。”
孟巍然和白祁也纷纷回应:“臣无异议。”
蒙武则紧皱眉头,沉默不语。
他心中清楚,赵凌此举是在一步步改变之前《商君书》所推行的一些政令。
大秦一直以来以军功作为官员晋升的主要条件,诸子百家的诸多学说大多被禁止传播,其目的就是不想让百姓分心,避免他们浪费时间在无关之事上,而是希望百姓专注于开荒垦地,发展国家实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