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红楼》
第四章月检惊鸿
白鹿书院坐落在终南山麓,青砖黛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宝玉初到时,山长见他锦衣华服,身后跟着四五个小厮抬着箱笼,不由皱了皱眉。
"贾公子,"山长捋着花白胡须,"书院清苦,不比贵府。"
宝玉会意,转身对小厮们道:"把箱笼抬回去,只留笔墨纸砚和换洗衣物。"
山长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位贵公子竟亲自抱着书箱去了最简陋的东厢房——那里离讲堂最远,却是最清静的去处。
消息很快在书院传开。富家子弟们嗤笑贾宝玉装模作样,寒门学子则冷眼旁观,等着看这位国公府的少爷何时现出原形。
然而他们失望了。
每日寅时,东厢房的灯就亮了。宝玉披衣而坐,就着油灯诵读《春秋》。李白的记忆让他对经史子集有着独特的理解,常常在书页边缘写下批注,有时甚至与原注针锋相对。
"贾兄,"同屋的寒门学子周慎忍不住问,"你批的这些...不怕夫子责怪么?"
宝玉搁下笔,笑道:"读书贵在有疑。韩昌黎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就是这个道理。"
周慎瞪大了眼睛。他原以为这些膏粱子弟都是草包,没想到眼前这位竟能随口引用韩愈《师说》。
转眼到了第一次月检。这日清晨,讲堂里坐满了人。山长特意请来了致仕的礼部侍郎张大人主持考核。富家子弟们惴惴不安,寒门学子则摩拳擦掌——这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今日考《礼记·学记》。"张大人环视众人,"不仅要背诵,还要阐发经义。"
几个纨绔子弟顿时面如土色。《学记》篇幅不长,却是出了名的艰深晦涩。
宝玉却胸有成竹。前世他虽以诗赋闻名,却也熟读经典。如今两世积累,更觉《学记》字字珠玑。
"陈世昌,你先来。"
被点名的富家子结结巴巴背了几句就卡住了,涨红着脸退下。接着几个学子也都表现平平。
"周慎。"
清瘦的少年起身,朗声背诵全文,一字不差。阐发经义时虽略显拘谨,却也中规中矩。张大人满意地点头。
"贾宝玉。"
讲堂里响起几声轻笑。众人都等着看这位国公府少爷出丑。
宝玉从容起身,先向张大人深施一礼,然后开始背诵。他的声音清朗悦耳,如珠落玉盘。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不仅背原文,连郑玄注疏也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背到这里,宝玉突然停下。
张大人挑眉:"怎么,背不下去了?"
宝玉拱手:"学生斗胆,以为郑注此处有误。"
满堂哗然。郑玄是汉代经学大师,他的注疏向来被奉为圭臬,谁敢质疑?
张大人却来了兴趣:"哦?且道来。"
"郑注云'藏谓怀抱之,修谓习业也',将'藏''修'分释。"宝玉不疾不徐道,"然观上下文义,'藏'当通'臧',即善也。'藏焉修焉'意为'善其心而修其业',方与后文'息游'相应。"
讲堂内鸦雀无声。张大人眯起眼睛,突然拍案:"妙!此解前无古人,却合情合理!"他转向山长,"白鹿书院何时收了这等英才?"
山长也惊得说不出话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