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宿敌登基为帝之后》

第104章

午后的阳光漫过御书房,轩窗上雕刻的云纹在光影中舒展。

湖笔润了墨汁,原淮王陆忱勾结突厥一案已尘埃落定,顾宁熙方在删改降罪的圣旨。

淮王陆忱早已被废为庶人,太上皇与陛下权衡之中,幽禁他于仁智宫西北角,终身不得出。

到底是血脉相连,哪怕淮王之罪罄竹难书,背上弑弟的罪名终归对君王名声有损。

况且太上皇和姚皇后尚在,他们终归不忍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圣旨经二位中书舍人草拟过三稿,陆憬阅后无误。顾宁熙工笔誊抄,于未时发往门下省复核。

她清闲下来,打量着御案上堆积的奏疏,不知他今日又要忙碌到几时。

未几,孙敬入内添茶,才出了一会儿神的顾宁熙就发现孙大总管捧了其中一摞奏案到自己面前。

孙敬退下后她粗粗翻阅过,都是帝王尚未批复过的公文。除了工部事项外,还有些与之相关的户部庶务。

朝廷兴修水利,工部负责施行,户部核算银两。近几年两部羁绊愈深,彼此的属官时常共事,不少都已相熟。

陆憬道:“你先拟了批复,稍后朕再看。”

如此能省下他不少工夫。顾宁熙本就熟悉工部运作,这两年在中书省历练,又曾巡视地方,户部庶务对她而言也不算陌生。

她寻了空白宣纸,裁成小块。想了又想,顾宁熙又去陆憬书案上搬了两封他批阅过的奏折。

每阅一封奏疏,顾宁熙便在宣纸上写下两行节略,尔后参照陆憬惯来批复的文风,提笔落下自己的见解。

每一小方宣纸都夹入对应的奏疏中,对照很是方便。

初次做这等事务,顾宁熙十分审慎,对疑难的奏案句句斟酌。

她倒是不觉疲累,如法炮制几封后,虽说速度仍旧慢,大约只有御案后那人的三分之一,但顾宁熙渐渐上手。

二人各自忙碌,有两封顾宁熙实在拿不定主意的,便单独挑出,多写了两三版。

右侧未阅完的奏疏慢慢移到左侧,陆憬先顾宁熙一步处置毕。

他起身来到顾宁熙的书案前,坐于她对侧,顺手便拿起了她处理好的奏案。

朝夕相对,其实很多时候于政见上元乐都与他不谋而合。

陆憬笑了笑,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

元乐草拟的批复,大部分陆憬阅过后都直接誊抄于奏疏。偶有一两封稍加修改,大体无碍。

户部与工部数额的弯弯绕绕,有时陆憬看着心烦,元乐会比他更细致。

黄昏时分,御书房中的政务悉数料理完毕。

顾宁熙舒舒服服伸了个懒腰,与陆憬一同回了后宫用晚膳。

他们间的事已经在母亲面

听说和异性朋友讨论本书情节的,很容易发展成恋人哦

前过了明路顾宁熙也不必费心再找借口行事更轻松。

她原本以为是因为秋猎加上风寒

但往后的第二日、第三日、第四日都是一模一样以致本来每天安顿毕分内事务可以清闲一至两个时辰不等的顾宁熙午后日程都被占满。

取而代之陆憬每日从御书房中抽身的时辰越来越早。

到了第七日时顾宁熙将一堆奏疏送回御案后终于忍不住开口。

陆憬轻飘飘道:“多学些不好吗?”

顾宁熙:“……”

陆憬揉了揉她的脸颊语气仍是轻松的但说出来的话语却远非如此。

“若是日后朕北上亲征朝廷事务总要有人照管的。”

与其交给宗室亲王或是朝中重臣他为何不能托付给自己的枕边人?

他的元乐是一甲的探花郎在三省历练多年天资远胜朝中许多人。

他更愿意信任她。

破天荒的话语顾宁熙愣愣看着眼前人。

突厥欺凌中原百姓数十载她知晓大晋势必要平定边患一雪国耻。

而他……终归还是要亲征的。

不过眼下远没有到大晋可以和突厥开战的时机现在说这些为时尚早。

单就厘清内政、恢复国力便足够占据大晋君臣九成的精力陆憬指着单独成立的户部奏案:“这十几本你也拿去罢。”

顾宁熙回神默默瞪他一眼。

她算是看出来了他最不喜欢批阅户部的公文。

陆憬将人揽到自己怀中坐下倒也心疼她。

“我们快成婚了中书省和工部的官职不如你先放下?”

他可以另提拔人顶上顾宁熙点头:“好啊。”

她从前还以为到了这一日自己会难过但看着手边日复一日处置不完的公文她竟觉得这般提议甚好。

顾宁熙开始考量中书省中谁适合接替她的差事其实有五位中书舍人已经足够。

见她应允陆憬紧接着说起另一事:“还有十一月十五父皇在仁智宫设宴我们一同过去。”

顾宁熙迟疑:“我……我还是晚些时日再去罢?”

要去拜见太上皇她难免紧张。别的不提她和宣平侯府的欺君之罪是实打实抵赖不得的。

纵然陆憬不再计较但不代表太上皇也能有这般气量。

“无妨这场家宴父皇和母后本就是为你设的。”

若是不带了元乐去陆憬都不知晓父皇是否会让他进殿门。

顾宁熙问得小心翼翼:“太上皇不治我的欺君之罪吗?”

“无妨功过相抵了。”

“功?”

陆憬笑起来

听说看这本书的人都是很幸运的,分享后你的运气会更棒

,在顾宁熙面颊上亲了亲。

“在父皇眼中,宣平侯府能将你生成女郎,便是最大的功劳。

……

十五月团圆,仁智宫正殿内欢声笑语不断。

侍女们捧着精致菜肴鱼贯而入,虽移居别宫,但宫中太上皇惯用的太医与御厨一并都迁来此。后妃与未成年的皇子随行,在仁智宫中用度不减。少了政务烦忧,太上皇的日子怡然自得。这**江山,他放心交到祈安手中。

今日单是家宴,并不如何讲究排场。

太上皇与姚皇**座,吩咐殿中无需太多人侍奉。

顾宁熙坐于陆憬身畔,赴宴前她好生装扮了一番。孙姑姑为她择了一件绯红色绣如意牡丹云纹的锦裙,墨发挽作飞天髻,配了一对赤金嵌红宝的流苏牡丹发钗,再点缀几朵珠花。绯红的颜色不会喧宾夺主,又足够鲜亮喜庆,更衬得她明艳动人。

太上皇愈看儿媳愈满意,祈安这小子有福气啊。他记得自己从前在御书房中还召见过顾宁熙,是个进退有度、落落大方的聪慧孩子。

虽说祈安的婚事定下得最晚,但常言道好事多磨。这小子眼光好运气更好,选了个满京都最漂亮的女郎作皇后。

顾宁熙依着规矩用膳,时而答几句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的问话。

相较之下,陆憬反而受了冷遇。

姚皇后打量面前这对年轻的小夫妻,这两个孩子缘分不浅,也愿他们能够更圆满些。

她笑着对陆憬道:“元乐将一辈子都许给你了,你可要好生待她。

“儿臣明白。

姚皇后笑容欣慰,祈安这孩子也是知道该如何爱人的。

十一月十六,安养于仁智宫、久不问政事的太上皇正式下诏,为皇帝选立宣平侯嫡女为后。

立后的圣旨一夕之间传遍整个京都,在世家间激起千层浪。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临御四海,念及太上皇托付之重,子嗣绵延之基,当择贤淑以配君王,正后宫而安邦国。朕观宣平侯顾氏嫡女宁熙,毓秀钟灵,禀性慧敏,幼耽经籍,博通古今。于《易》能穷变化之理,于《春秋》可明褒贬之旨,援笔属文则雅赡闳深,论事析理则洞彻精微,有经纬之才,具匡济之识。

非但淹贯书史,更能体天格物。察民情则知稼穑之艰,论治道则晓教化之要,识见宏深,非独闺阁所囿。如此才德兼赅,允为中宫之选,可翊赞皇猷。

今特册立顾氏宁熙为皇后,正位坤宁。望其入承宗庙之祀,出赞庶政之宜,以通识辅君王,以慧心厘内治,共凝庶绩,永固鸿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京都世家皆知,宣平侯膝下只一位嫡女,已许配

恭喜你可以去书友们那里给他们剧透了,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恨”的

齐国公府。

而顾氏宁熙的名讳分明就属于顾家那位惊才绝艳的二郎君。

一时间满城的目光咸汇聚于此陛下册立宣平侯嫡女为后所有人都不知该先好奇新后的身份还是好奇她与陛下间十几年的恩怨情缘。各方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在三省为官的有心人已经发觉原属于顾家二郎君的工部郎中一职已另有人顶上。

十一月十六当日亦有人目睹宫廷礼官浩浩荡荡前往宣平侯府宣旨。

而顾家二郎君这几日再未登朝堂不少与她相熟的同僚对她的样貌自然印象颇深。那是何等的惊艳绝俗令人见之忘俗。

又有人在那圣旨上做文章“有经纬之才具匡济之识”“察民情则知稼穑之艰论治道则晓教化之要”“识见宏深非独闺阁所囿”行文间极具溢美之词绝非赞誉一般的闺阁女儿家。

小半日的工夫更有人翻出旧事顾家二郎君顾宁熙诞生的契机恰逢宣平侯长房迟迟无子二房对爵位虎视眈眈。

一言以蔽之一道道证据皆指向一处顾家二郎君实为侯府嫡女她是女扮男装在朝为官!

宣平侯府胆大妄为乃欺君犯上!

可没有人敢拿此事说项太上皇作主陛下颁下的立后圣旨还不够说明一切?

所谓“欺君”可大可小。只要君主不降罪又谁敢越俎代庖?

京都世家们望风而动在宣诏官离去后与顾府交好的姻亲、故旧纷纷登门道贺。接着无论交情深浅侯府门前数日间宾客络绎不绝。

原本陛下登基

亏得宣平侯府在与齐国公府定下婚约时他们多少道贺过眼下登门还不算太突兀。

……

毋庸置疑天观元年的这个冬日里京都风头最盛的必定是宣平侯府。

一月来侯府双喜临门先是十二月初五顾氏嫡长女出阁风风光光嫁入齐国公府。而等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