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139章 海阔天空

正月初七,小麦和壮壮满月。

家中摆酒设宴,只请了几家亲近的亲戚朋友过来,都把家里坐满了。

陈家湾那边,陈大舅过来了。黎寨这里,来了几家亲戚,再有王猛他们几个兄弟。等陆二保夫夫俩和陆杨这一家三口过来,几乎要坐不下。

好几个媳妇夫郎都到灶屋帮忙,把几桌酒备下。

陆杨是带着小马驹过来的,还给小马驹配了皱纸红花戴上,从进新村开始,就有人瞪大眼睛看着,等有人开口问这小马是做什么的,听闻是送给两个孩子的,全都震惊坏了。

小娃娃才满月,就有小马骑了!

这一天,好多小孩子哭着闹着要小马,被家里大人混合双打。

还有好多人跟到山下瞧热闹,看着小马进院子,看着黎峰跟陆柳抱着刚满月的小娃娃,出来摸摸小马。

小宝贝穿着百家衣,裹在羊毛睡袋里,戴着小虎帽,模样很是可爱。

这一阵醒着,都是见人就笑的喜性子。他俩长开了些,没有刚出生时皱巴巴的样子,肤色都褪红了。

外面有雪,他们只出来走这么一圈,就被抱回屋里。

屋里坐着些媳妇夫郎,大家凑一起聊聊天。

等开席了,再一块儿去吃饭喝酒。

陆柳不去外头凑热闹,陆杨让谢岩去吃席,带着娘在房里陪陆柳带孩子。

两个爹都被黎峰招呼到了主桌上,跟谢岩一块儿招呼得好好的。

顺哥儿给他们端来了几碗菜,还有一盆汤。

汤是萝卜排骨汤,白萝卜都炖烂了,入口即化。

菜式是荤菜多,陆柳不大想吃了,他偏爱素菜了。

陆杨给他夹肉,他这样说,还把陆杨逗笑了:“你小日子过得不错嘛,都不馋肉了。”

陆柳嘿嘿笑,给赵佩兰盛汤。

“婶子,你喝喝这个汤,可好喝了。”

赵佩兰早上吃过饭出来的,还没饿,午饭没吃两口,一碗汤喝完,就去看孩子。

她还问陆柳想给孩子睡什么头,圆的还是扁的。

陆柳说要圆的,“圆的好看。”

陆柳又看向哥哥,跟他说:“我前几天摸了好几个人的脑袋,没见几个扁脑袋,大家都圆圆的。”

陆杨听了想笑:“你还去摸别人的头是圆的还是扁的?”

陆柳挺认真的,“要摸摸,我听安哥哥说寨子里有几个扁头的人,正面看着样貌很周

正,侧面就不行了,丑丑的。壮壮丑点就算了,小麦可不能丑。”

陆杨戳他脑门:“好你个柳哥儿,孩子才满月,你就偏心眼。”

陆柳还是嘿嘿笑,他又问起小马:“贵不贵?哪里买的?”

陆杨说是在马贩子那里买的。

“跟他来回讲了几天的价,马是不愁卖,他后面都要走了,我追到了城门口。听他说买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去马市买,那是朝廷管控的,买卖前后,都要登记,管得很严。像他们这种马贩子,有些是自己有马,朝廷有文书,有些是在马市里买马出来,转手倒卖。”

要么麻烦,要么花钱,没个省心的。

陆柳说:“大峰有马,说是他朋友送的。”

陆柳还没出门,没跟人聊到是抢来的马。

听他说这话,赵佩兰都回头看了他一眼。

黎峰在县里说起路上经历时,赵佩兰搭着听了一耳朵。

她看看孩子,再看看陆柳的笑脸,没多嘴,继续逗孩子。

陆杨面不改色,也没说是抢的,只说黎峰的朋友真是阔气。

“我给你哥夫买了一匹大马,可贵了。”

陆杨这次过来,还带了几身小宝宝的衣裳,是乌平之送的。他们吃完饭,拿到炕上看,一件件摆出来,陆柳瞧着都喜欢。

小孩衣裳就是大人的缩小版,上下两件。冬季不出门,衣裳没拿厚的,是可以睡觉穿着的小棉衣,还有两件小肚兜。

陆柳这一个月休息多,没怎么做针线活,见了这几身衣裳,他又手痒痒,想缝缝补补做点什么。

他悄悄问陆杨:“哥哥,你想不想要肚兜?我给你做一件穿穿?”

有条件的话,夫郎也会穿肚兜,一般是夏季穿,衣裳薄,胸前不凸。大多都是里衣上面多缝一块布,像打补丁一样。

陆杨还没穿过肚兜,他问陆柳:“你穿过吗?是不是凉飕飕的?”

陆柳也没穿过,他就把小孩肚兜放手上比划过,顾头不顾腚的。

“要么我做一件给你,你穿着试试?”

陆杨不试,他让陆柳试。

“你做了,自己穿着试试,觉着好,再给我做一件。”

陆柳想了想,也行。

“那你等着吧。”

他又问起做毛笔的手艺人,陆杨不认得,可以问问罗家哥哥。他答应帮陆柳问问。

兄弟俩说着话,把小衣裳都叠起来,话题自然转到年后的事。

陆杨已经确认会搬家,要跟陆柳说一声。

他给铺面定做了两面幌子,这都拿到手了,一面在铺子里挂出来,一面拿给陆柳。

幌子上绣着“吃得饱三个字,绣有很多山货种类。

以后不管卖什么吃的,铺面里肯定会搭着卖些山货,这面幌子照着来,不会出错。

陆杨把它交给陆柳,说:“我在府城等你来。

陆柳对未来很期待,因为知道要去,日子不远了,听见这番话,没有哭出来,笑盈盈的。

“嗯,我们晚不了多久,年中时就走,大峰说他会安置好,到时我们过去就有落脚的地方。

陆杨想跟他们住一起,之前在府城的时候,还打听过各处房屋的租子。

去到一个地方,肯定要多待几年。不说扎根了,至少要把生意做顺了,各处稳当了才行。匆匆搬家,就跟游商一样,那就没必要搬家了。

陆柳还不确定黎峰会找哪里的房子,他跟黎峰说过,想要离书院近的,这样好送孩子去上学。

“之前在县里说的,不知府城的书院离码头远不远。要是远,就住得离码头近一些。大峰平常去卖货方便。孩子还小,以后还能再搬一次家。或者找个折中的地方。

陆杨回想了一下,府城的书院和私塾都讲究环境清幽,离码头都有些距离。

他们安家,离码头太近不合适。码头附近适合做生意,来往游商极多,那附近有大量的客栈酒楼,暗门子数不胜数。还是要靠近城区一些,同样的热闹,却更加平和,适合普通百姓过日子。

陆杨说:“这些黎峰都能想到,他到时应该是选离书院近的地方,这边住的商户少,环境好一些。他自己来回路程远一点,但家人住得舒坦。

陆柳叹气:“找个两全之法好难。

住处难,安置也难。

都聊到这份上了,再说说两个爹的安置问题。

陆柳跟黎峰商量过,他们以后会开小铺子,小铺子没有开起来之前,家里还要印书卖。

到时就让两爹帮他们印书装订,这个活不累,也不用急着赶着印很多,一个月有个一两百本,就够黎峰卖的了。先把人接过去再说。

陆杨听着愣了下,“阿岩想开书斋,书斋要配刻印作坊,还说让父亲和爹爹到作坊帮忙,平常也就是印印书,做些轻便活计,不用跟很多人打交道,离得近,又累不着。这倒是想到一起了。

陆柳听完,愣的时间比陆杨还久。

大峰说得没错,事情要去办,才知道会遇见什么难题,一直困在原处想,是想不出结果的。

他之前那样忧愁担心,说出来,才发现很多问题不存在。

陆柳又看看赵佩兰,陆杨说:“我们一家商量过了,都同意这样办。”

陆柳也笑了:“我跟大峰商量后,也找娘提过,娘也说好。”

兄弟俩都想把人带走,事情就好办了。

等酒席散场,兄弟俩出去帮忙收拾碗筷。

陆柳才出月子,天太冷了,不让他受冻。陆杨是客人,他搭把手把盘子碗筷收拾归拢就行。

吃席的媳妇夫郎留了几个下来,帮着一起收拾,人多,各样菜都不剩,洗碗的事很快,余下就是收拾灶屋,还桌子椅子。

王猛住得近,跟黎峰一块儿搬去还了。

这头收拾完,一家人又坐到堂屋里,围着炉子和火盆坐着,聊聊天,说说话。

今天有件事要说,兄弟俩聊过想法,就能跟两个爹说出各自打算。

陆杨要去府城了,两个爹听着怔了半晌。他们早知道孩子留不住,大伯一家都说,书生有出息,以后就会越走越远,远离家乡。

他们记得谢岩来提亲时的样子,呆愣愣的,现在比以前活泼了些,看着却很孩子气。他们还以为这件事会晚几年,他们不知道读书人的考试周期,他们卖过炒面粉,知道县试,别的只知道几个名词。

陆杨看他们怔忪的样子,跟他们说得细致一些。

说谢岩的读书情况,说他考试的名次,说县学里的书生不友好,又说府学的优势。这些都是二老从前没有听说过的,他们好像踏入了一个从未了解过的世界,知道许多跟种地养鸡不一样的事情。

陆杨说得细致,他们也懂得了这样选择是必然的。

他们能理解,他们问陆杨什么时候走。

陆杨说了大致的日子,最晚不会超过三月,可能二月就差不多了。

二老都说好,连着只会说好。

陆杨又说他们去府城以后,会做什么生意养家糊口。说起书斋,他简要带过,讲到刻印作坊,陆杨又一次讲得很细致。一本书印刷出来,经过了哪些步骤,作坊里的人都要做什么,他都说得很详尽。

陆二保和王丰年不知道他讲这么多是做什么,茫然着点点头:“是、是好复杂……”

陆杨说:“这样的作

坊,要请人来干活。我干爹有手艺,他一家人不够用,以前主要是做雕版和少量印刷样品书籍,我想把你们接过去帮忙。也没什么难的,就是印印书,缝缝书,都是手上的轻活,很简单的。

听到这里,二老猛然发觉陆杨是要把他们接到府城去,本能就是拒绝。

他们去府城做什么?他们什么都不会,过去就是拖累。城里生活,喝水撒尿都要钱,他们不去。

他们说了不去,又惶惶然看着陆杨,怕他生气。

陆杨只是笑,“那你们听听柳哥儿的意思?

陆杨的态度,大大安抚了他们的心。他们又看向陆柳。

他们早跟陆柳说过他们的选择,他们哪里也不去,就留在陆家屯。他们想要陆柳把他们留下。

陆柳也要去府城了,二老的眼泪没遮拦,倏地滴落。

他俩抬手擦脸,含含糊糊应话,只是说好,去府城好。

陆柳也跟他们说去府城的安排。他这一年没有往外走,还没去过府城,对于去府城以后的事情,都是跟黎峰商量出来的东西,他只能说个大概,讲不了太详尽的内容。

他能确定,他会开个铺面卖山货、卖吃的。父亲和爹爹可以过来帮忙。

他还有两个孩子,家里忙起来,他们能帮忙搭把手。

他也想把他们接到府城去。

二老听他说前面,就猜到了后面,在他说出最后决定之前,一直在嘀嘀咕咕转移话题,陆柳没受到干扰,稳稳当当的把他的话说完了。

二老又去看谢岩和黎峰,看完他俩,又看看两个亲家母。

所有人都没意见,都在等他们的答话。

陆杨把话头再接回来,跟他们说:“爹,你们不要怕,不要觉着我们是决定好了,只是通知你们,非要逼你们做个决定。这是没有的事。我们只是想好了要怎么做,然后告诉你们,跟你们商量,希望你们能跟我们走。

“这件事无关亏欠,也无关补偿,我跟柳哥儿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一家人住一起。

一家人能住在一起,是他们难以拒绝的事。

可他们还是忐忑,还是怕。

陈桂枝搭着劝道:“你们就这两个孩子,不跟着他们走,留在家里做什么?以后有什么事,两头难支应。你俩能在家里忍着熬着,难道要看孩子们想回娘家都没法回?这么远的路,路上出事可怎么办?

陆柳拖着凳子坐过去,握着他

们的手,说:“不用急,还有一两个月可以考虑。今天才提起,你们可以好好想想,再告诉我们。

陆杨看得出来,他们很想一起走。家里就这几个人,二老的心都在孩子身上,无非是怕拖累,怕成为累赘。

陆杨望着他们笑道:“柳哥儿这儿有雕版,印的东西你们可能不好意思看,我带你们去试试。你们上手试过,就知道这东西很简单。比学杀猪简单。

雕版都在小铺子里,一溜排开。

木头的画是倒着刻的,单看木头,只依稀看得出样子。

陆杨带他们去印书,手把手的教。

他示范一遍,再口头指点,让他们都试试。

陆柳攒出一些纸张,对齐位置,夹起来,拿炭笔画出孔位,再拿戳针和小锤子打孔,再拿针线缝制。

兄弟俩在这儿慢慢教着,这个活真的不难,干几次就熟练了,只是枯燥、乏味,要耐得住寂寞。

二老尝试的时候,总怕耽误时辰,时不时就往小铺子外瞧一眼。没谁过来说什么。

陆二保拿纸时小心翼翼,他知道纸贵,怕把纸拿坏了。王丰年缝书时,则怕缝得不好,每一针的走向,都要跟陆柳缝书时的顺序一样。

他俩暂时放松不了,可在尝试之中,那颗忐忑的心,逐渐安定。

他们问:“要是不习惯,还能不能回村里住?

陆柳抿抿唇,看向哥哥。

陆杨点头,说:“可以。你们要是住不惯,不要憋着,直说就好。

人在不适应的环境里待着,犹如坐牢。

他们是把人接去养老享福的,不是把人接过去活受罪的。

二老神色陡然放松,陆杨从他们眼里看出了答案,他们说出口的却是:“我们想想,我们回家再想想。

没真的搬家之前,变数太多。

他们没给准话,两个孩子就不用太为难。

陆柳还有点急,看哥哥给他使眼色,才把话头压下,不催着他们问。

尝试印书用了很久,这头说定,就要告辞,各回各家了。

新的一年到来,陆杨记得之前说过的话,问顺哥儿要不要跟他走。

“要是想跟着我学本事,元宵之后,让你大哥把你送到县里来。

顺哥儿要去,家里都说好了,他左右看看,娘跟大哥都没意见,他笑眯眯答应了。

从黎寨离开,两个爹回陆家屯,陆杨他们回县里。

隔天,陆杨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