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奠基陇东政委归建
庆阳独立旅旅部的作战会议室内,整编方案的墨迹未干,新一轮关于根据地巩固与建设的议题便被提上了日程。巨大的陇东地图上,代表红军控制区的红色区域已从吴起一隅,扩展至囊括庆阳、环县、元城(已并入华池区域管理)及吴起本部在内的广阔地带。这片土地沟壑纵横,民风淳朴而又因长期压迫显得闭塞贫困,既是独立旅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未来东出抗日的战略后方。
王林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这四个县的范围,神色凝重地对**道、钟光邦以及刚刚被任命为各团团长的陈阿海、李云龙等人说道:
“同志们,整军砺剑,是为了更好的出击。但剑再利,也需有坚实的剑鞘和握剑之人。我们现在控制的这片区域,人口逾二十万,土地贫瘠却幅员辽阔。马鸿宾的军事威胁暂时解除了,但如何将这片新区真正变成我们红军的铜墙铁壁,变成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兵员、粮秣、民夫支持的稳固根据地,是比打赢一场战役更复杂、更艰巨的长期斗争。”
政委**道深以为然,接口道:“团长说得对。军事胜利只是打开了局面,真正的根基在于群众,在于政权。我们过去在吴起搞‘三化’建设、群众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如今地盘扩大了数倍,情况更复杂,任务也更重。单靠我们军队抽人兼管,必然是捉襟见肘,难以深入。我们必须有一套完整可行的施政方案,更需要大批精通地方工作、善于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党政干部来牵头落实。”
“我们需要一个总体的建设方案,”王林总结道,“这个方案要符合**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又要结合我们陇东本地的实际情况。目标很明确:迅速安定社会秩序,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为我们独立旅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会议决定,由政委**道主要负责,钟光邦、各团政委以及旅**处、后勤处的得力干部参与,立即着手起草《关于巩固与发展庆(阳)、环(县)、华(池)、吴(起)新苏区的建设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旅部灯火通明。**道组织人员,结合中央苏区的经验、陕甘边区的政策以及陇东地区的实地调查情况,废寝忘食地研讨、起草方案。王林虽主要负责军事整编,但也时常参与讨论,从军事需求的角度提出建议,例如重要道路的修缮(便于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战略物资的储备、地方武装的建设标准等。
数日后,一份详尽的方案草案摆在了王林面前。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政权建设:
建立四级苏维埃政权体系:迅速成立庆环华吴边区政府(暂名),作为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其下,庆阳、环县、华池、吴起四地分别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县以下,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要尽快普遍建立起来。
政权组成原则: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保证苏维埃政权掌握在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其他劳苦群众手中。广泛吸收在土地**和反霸斗争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本地有威望的贫雇农代表进入各级苏维埃。
职能明确:各级政府需明确职责,设立土地、粮食、财政、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等委员会或部门,管理地方各项事务。
二、土地改革:
普遍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在已初步发动的地区深入进行,在新解放区迅速铺开。坚决没收地主土地、牲畜、农具和多余的粮食、房屋,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生产资料。
分配原则: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农、雇农、红军家属。中农土地不动,并欢迎其加入贫农团参与分配讨论,保护其利益。
颁发土地证:分配完成后,由县苏维埃政府颁发土地证,从法律上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激发其生产积极性。
三、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恢复农业生产:发放种子、农具贷款(以缴获物资为主),组织劳动互助社、变工队,提高耕作效率。兴修小型水利,抗旱防涝。推广养殖场经验,鼓励农户饲养家畜家禽。
发展手工业与商业:保护正当工商业,鼓励恢复和发展纺织、榨油、制盐、铁木器具等家庭手工业和作坊。建立消费合作社,公平买卖,抵制奸商盘剥,活跃根据地经济。
财政税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征收统一的累进税,废除**的一切苛捐杂税。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战争和苏维埃政府运行及民生改善。
文化教育与卫生:开办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扫除文盲,普及**道理。建立简易诊所、医院(以旅野战医院为基础扩展),培训卫生员,为群众防治疾病。
四、地方武装与群众组织:
普遍建立赤卫队和少先队:各村、乡、区普遍建立不脱产的赤卫队(基于男青年)和少先队(基于青少年),配备旧式武器和少量**,负责站岗放哨、清查特务、协助红军作战和维护地方治安。
组建脱产的县区游击队:从赤卫队和红军后备力量中抽调骨干,组建规模不等的脱产游击队,归县军事部或区苏维埃指挥,负责本地区的游击作战和剿匪。
加强群众组织:建立健全贫农团、雇农工会、妇女代表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使其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支柱。
五、请求中央支援:
方案最后,特别强调了面临的困难:新区面积大,干部极度缺乏,现有军队干部擅长军事却缺乏地方工作经验。因此,恳请中央紧急派遣一批有丰富地方工作经验的党政干部,特别是能主持边区政府工作的主要领导干部,来陇东领导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工作。“唯有如此,”方案中写道,“我独立旅方能从繁重的地方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军事整训与备战,随时准备执行中央赋予的新的战略任务。”
王林仔细审阅了这份方案,提笔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修改和补充,尤其强调了交通运输线和战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他长出一口气,对**道说:“老伙计,方案很全面,就看中央能否支持我们了。特别是这个主政的人选,至关重要,必须是一位原则性强、经验丰富、能压得住阵脚的老同志。”
“是啊,”**道点头,“我们这边,会尽快以独立旅党委的名义,将方案和请求一并上报中央。”
延安,西北**军事委员会暨**中央驻地。
窑洞里烟雾缭绕,**们正在传阅独立旅发来的捷报、整编方案和刚刚收到的这份《关于巩固与发展庆、环、华、吴新苏区的建设方案》。
“好嘛!这个王林,真是给我们送上一份又一份的大礼!”**拿着根据地建设方案,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仗打得好,这根据地建设的思路也很清晰嘛!政权、土地、经济、武装、民生,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很符合我们党的政策,也结合了当地的实际。”
“独立旅现在控制的地盘不小啊,”另一位**看着地图,“庆阳、环县、华池、吴起,连成一片,背靠陕北苏区,面向陇东、关中,战略位置很重要。把这里建设巩固了,不仅解决了独立旅的后顾之忧,更为我们将来东进抗日,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前进基地和物资兵源补充地。”
老总更关注军事层面的意义:“他们请求中央派干部,特别是主政干部,这个要求非常合理,也很迫切。军队不能长期代替政府,那样既分散精力,也搞不好地方工作。必须派得力的干部去,把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真正抓起来,这样才能把根据地巩固住,让独立旅这把尖刀磨得更锋利。”
“问题是,派谁去呢?”一位领导人沉吟道,“陇东那地方,情况复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交织,又刚经过大战,百废待兴。这个边区政府主席,必须是一位党性极强、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局面、能团结各族群众的同志。”
窑洞里安静下来,几位领导人都在思索着合适的人选。这时,一位领导人忽然开口道:“我想到一个人选,你们看合不合适——程翠林同志。”
“程翠林?”几位领导人的目光都投了过来。
“对,原红三十四师的政委!”那位领导人进一步解释道,“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党性原则强,在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历经磨难,对**事业的忠诚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经过这段时间在中央的后方休养和学习,他的身体已经基本康复。他对独立团有感情,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三十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