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知味是个急性子,既定下了,便着手动起来。
先盘算了一番摆摊需要的一干物什。流动摊贩嘛,少不了准备车子、炉灶、锅具,以及碗盘筷子、油盐罐子一类,还有一柄标配的大伞,自家小摊的摊名招子等。
这些都是从其他小摊贩那儿学来的。
当时初至汴京,江大带她逛了好几日的桥头夜市。像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集市,还有古籍中赫赫有名的州桥夜市,还有潘楼街上的土市子,她都挨个瞧过了。
总结下来就是,人多,热闹,尤其是吃食摊子,但凡有点名气的,旁边围着的食客都不少。
宋朝经济繁荣。宋人但凡条件好点的,各个儿都是老饕。在“吃”这一字上讲究颇多,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
这恰恰与她的专业对口。
要知道,江知味身负母系传承的厨艺天分,在普通孩子还把不住尿的年纪,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厨师了。
她的外婆是个说一不二的大厨神,80年代那会儿就在全国范围内开了数十家餐饮连锁店。家里有整两间屋子,专门用来收纳厨艺比赛存下来的奖杯和证书。
用她老人家的话来说,都是她这些年打下的半壁江山。
而江知味的母亲,很不幸,是个厨房杀手。当外婆痛心疾首,觉得自己一身本领要随水东流时,她这个犹如开了厨神外挂的娃娃出生了。
加上隔代亲,江知味三岁那年,便成了外婆手下“知味楼”的唯一继承人,由外婆亲自培养,一直到她车祸前,在全球名厨汇集的厨神争霸赛中亮相。
想到这儿,江知味不禁有些伤感。这么些日子过去了,外婆白发人送黑发人,也不知道有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一些。
还有她爸妈。虽然她上辈子还活着的时候,爸妈成日里如胶似漆,常常显得她这个女儿有些多余。
但每回在外婆这头受了累,爸爸总会像儿时那般,带她去老家的河沟里钓小龙虾。
妈妈就负责把厨房炸了,做一些自家狗子都不乐意吃的黑暗料理,还非得哄她这个先天味觉灵敏到不行的女儿含泪吃下。
弹指一挥间,过去那些鲜明的回忆,竟都成了蜃楼幻梦。
江知味不敢再想下去。
这时凌花喂完了江大,从房里出来:“我把葱油饼放蛋黄粥里,泡软了喂给你爹吃。你猜怎么着,平日里你爹总是食不下咽,我还担心他是不是躺多了,连五脏庙的克化也出了问题。没想到今日竟吃得狼吞虎咽,原来是嫌我平日里做得不好吃啊。”
她这般扼腕叹息,惹得江知味扑哧笑出声,顺着聊了几句,正好把要去摆摊卖吃食的事儿说了。
凌花不置可否,只道:“家里有一辆平头车,平日里运豆子用的。不过自打你爹病后,家里豆子磨得少,用扁担挑挑也足够。你且拿去改改,还能省些开销。”
又往灶房一指:“家里的银钱都藏在灶台后头,这阵子吃喝、买药、修屋顶用去了一些,还有四贯来钱。要是不够,娘再去找街坊邻居借点。”
家里既有现成的小车,只买些零碎的,应该不至于差钱。
江知味道:“娘,这些够了,够了。你且等等,等摊子开起来,很快就能回本了。”
凌花笑着抚上她的后脑:“知姐儿高了,娘都快摸不着头了。娘还是那句,你要做什么,尽管做就是。就算摊子摆得不好也没事,咱家还有豆腐铺子呢。只要铺子还在,咱一家子就饿不死。”
江知味刚从伤感的情绪里爬出来,听她这话,眼角差点儿又湿了。稳了稳心绪,她与凌花商量过后,决定从夜市摆摊做起。
选址就定在离家不远的横桥子夜市。因毗邻保康门瓦子,那一带夜里来往听评书的客人繁多。
再过去些跨过护城壕,还有大片旅店。从南方过来的商贾和兵丁,基本都在周边住宿,人流量很有保障。
再就是经营许可的问题了。
宋时对占道经营管理不算太严。那种专门划出来的夜市,街道司会以表木为界,划定小摊安置的具体位置。
像他们这种摆摊卖吃食的小贩,与沿街盘卖的货郎一样,享受民生利好政策,既不需要登记,也不需要纳税。
只要老实本分些,在表木划定的界限里摆摊子,就不会碰上被宋时的城管,也就是街道司士兵杖责的事情。
这些琐碎,都是江知味从桥头摆摊的神棍杨三那儿问来的。这人算命不准,消息倒是灵通。
既了解得差不多,江知味没耽搁,立马带着弟弟江风去街上采买。
江风平日里都在民办的学塾念书,吃住都在那儿。
今日一早说是学塾教算学的学究身体抱恙,破天荒地得了一日休沐,赶紧收拾了回家,就为了和二姐姐见见。
这不,正好和江知味在桥头碰上。
江风正在抽条的年纪,已经长得比她高一个头了。今日穿一身洗得有些发黄的素白圆领袍,笑起来眉眼弯弯,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瞧着还有些稚气未脱。
开口便是:“二姐姐,我好想你啊。”
江知味与这个三弟实际没见过几面,却架不住骨子里流着同样的血,没来由地觉得和他亲近。
家里的驴子前阵子被凌花卖了换钱,他们便租了辆敞篷驴车,一路上笑着聊了许多,从学塾里的见闻,聊到他们今日要去的各家铺子。
江风一一同她介绍:“下土桥那边有家陶器铺子,家里用的陶碗和水缸都是从那处买的,用了许多年,还是很结实。”
“要买粮食,就过汴河,往广济仓去。”
“猪肉、羊肉,还有瓜果菜蔬,就得往反方向去了。因为果子行都在朱雀门外,还有州桥西那一带,不少肉贩也选择在那边上卸摊子,可以一齐买了。”
江风说得滔滔不绝。江知味则边听边记,了解了这些日常所需的大致方位。
先去定了两个炉子并数十个陶碗和四个陶罐,又挑了两口大肚水缸,叫那店家复量了一遍尺寸,确保能安置在家中那辆平头车上。
再去木材店,买了现成的大纸伞、装调料用的木匣子套盒,还专程定了一个用以固定炉子和水缸,又能放食材和杂物的木架子。
再是竹篮、筷子、铲子、油、煤炭,以及一点儿自家吃的猪肉和菜蔬。
最后带着大包小包,去了趟铁匠铺。一直与那李铁匠动了半个时辰的嘴皮,将姓名、住址、摊位计划所在、自家亲眷关系通通写了下来,并签署了一份免责协议,才定下来一块用以做饭的铁板。
还没现成的,得三日后来取。
到这会儿,带出来的四贯钱已经所剩无几。剩下的一点零头,江知味揣在怀里,感觉空落落的。
果然,幸福总是沉重的,金钱才是安全感的来源呐。
等一切杂项都忙完,到家已是昏时。
江知味不在,两小只的午食吃的又是锅巴水饭。凌花搅了个蛋花进去,依旧不能改变这锅乱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