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大明第一书商 昆仑山上玉

10. 第 10 章

小说:

大明第一书商

作者:

昆仑山上玉

分类:

古典言情

“奴婢觉着,姑娘变了。”绛树伏低身子,凑近晏宜,温柔地给晏宜的两只猪蹄子扇风。

晏宜强作镇定,接道:“哪里变了?”

绛树停下手上的动作,竟真就认真地思考了半刻:“变得更利害了。”

晏宜差点仰倒过去,心想这怕不是来诈她的吧?

她忍不住嗤了一声:“是哪里让我们绛树姑娘有此感触?莫非本姑娘从前是个十分软弱可欺的人不成?”

没想到绛树竟接口道:“自然不是。只是姑娘从前最信‘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注1]’,从不与旁人生争执。像这回为了护着太太与老爷、姨娘发生争执的事儿更是向来不曾有过的。”

这回一直喋喋不休的晏宜真的沉默了。

她忘记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历史上的姚三姑娘,萧凤翥是这样评价她的——吾妻博学早慧,经史子集无一不通,琴棋书画门门精晓,然内存抱朴之义,外不欲显才于众,故在家时非尊者有问,未尝以答对,及归于某,论书中事,方知亦有辩才,而平生不与人辩,某问之,吾妻曰:“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辩者,胜亦如何?”

这段话说的是:姚三姑娘自幼博学多才,但为人非常谦虚谨慎,待字闺中的时候从来不和别人争论长短或者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连萧凤翥本人也是等到和姚三姑娘成婚之后,偶然在谈论某本书的观点时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原来十分能言善辩。

萧凤翥好奇地问姚三姑娘为什么从前不直抒己见,姚三姑娘却道:“哪怕说一万句话都是对的,也不如一句话都不说,和别人争辩,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萧凤翥是以一种褒奖的态度记录下此事的。

在这则笔记的后面,他还记下了姚三姑娘的另一则逸闻。

说的是姚三姑娘虽然极具诗才,文采不在他之下,但却认为女子的笔墨不应流传到坊间,所以当兄长姚启元要出资为她出版诗稿时,她坚决地拒绝了,后来更是在自己亡故之前将所有的笔墨都付之一炬。

萧凤翥在自己的笔记中赞扬姚三姑娘“美而有才,贞而肃敬”,并为她写了不少悼亡诗。

眼下绛树的话无疑印证了萧凤翥的说辞。

至少到晏宜接管这具身体为止,姚三姑娘都是一个寡言内秀,行事十分谨慎的淑女。

但可惜晏宜本人和这种人设之间的差距比太平洋还大。

而且也不认同姚三姑娘的处事风格。

得益于夫、兄都极具名气,不少明人笔记都七拐八弯地提到过姚三姑娘,或者是赞扬她如何的貌美,或者是褒奖她如何的有才,但最终都不外乎会归于一个落脚点——惋惜她的红颜薄命,最后借机抒发自己命运坎坷、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

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才女,但她传世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只剩下一堆攀缘附会的传说——其中还大多和同时代另一个有名的男子相关。

晏宜大学时的明清文学课程教授曾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过这些明清笔记中的女性形象。

至今她还记得教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说的话:“如同姚夫人这样的,由男性文人下笔谱成的美女兼才女,因为并没有自己确切传世的作品,最终也只能是成为一句寄托了他人情感投射的艳尸。同学们,言行是很重要,但是他人书写你的言行时,往往会用他们的意志加以剪裁,甚至模糊你本来的面目——就像这位姚夫人,虽然有这么多笔记故事提到她,但我们却很难真正走近她的内心。”

甚至可以说,正是教授的这段话促使她最终从事了出版行业,每当她编辑他人的文本,为作者写序言的时候,她都会试图从书中读取作者本人的面貌。

她还经常用这段话鼓励认识的小作者保持写作——几十几百年后的人也会因为文字理解另一个人。

想到这里,晏宜微微后仰,靠在床头,抬起了下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注2]我是女子,立不了什么德,也无从谈及立功,自然要立言了。”

说完自以为大有水平,不由洋洋得意地扫了绛树一眼,却发现这婢子脸上并没有叹服的神色,反而带着一缕淡淡的忧愁。

“绛树姐姐觉得我说的不对吗?”晏宜有些懊恼。

绛树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姑娘饱读诗书,深谙经义,奴婢没法说姑娘对还是不对,奴婢只是在看姑娘的手,这回真是遭了大罪过,大哥儿回来看了也该心疼了。”

晏宜张了张嘴,一时之间突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绛树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张嘴巴,开开合合都和祸福相关。书上说,人要仗义执言,书上又说,人要明哲保身。

托苏显之的福,晏宜对永光朝的历史很感兴趣,对永光一朝的阁臣的生平事迹都可谓烂熟于心。

姚启元未来的岳山,几年后扳倒楼玉川成功跻身新任内阁首辅的孟棻,历史书上称他是“四面观音”。据说他向来与人为善,从少年起就从未和任何人起过争端,还曾手书宋代邵雍的诗句“平生不做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悬挂于自己的书房中。

对于孟棻,后世的研究者评价其实都不是很高。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和晏宜的祖父姚燮一样,只是一个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的“循吏”。

大多数时候,研究者只是将他当作研究苏显之的前言。他在史书中最光辉的一笔就是在永光二十八年的会试中作为读卷官[注3]发掘了苏显之,并在苏显之初入翰林院的时候以时任翰林院学士的身份爱护、提携、引导苏显之。

然而晏宜想到的是,虽然后世普遍鄙夷孟棻的尸餐素位,赞赏苏显之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和这对师徒大相径庭的仕途哲学相对的是二人天壤之别的结局。

——孟棻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不敌苏显之被迫致仕,但永光帝念在其宦海沉浮四十年,始终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丝毫懈怠,还是大手一挥一次性拨给了他千亩良田荣养。

而苏显之本人则在十年的改革中树敌太多,以至于最后被绍庆帝下诏狱的时候,连个为他上书求情的人都没有。

孰是?孰非?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晏宜默念着这句姚三姑娘从前奉为圭臬的话,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廊下。

夜色清凉如水,中天月光如银,晏宜被冷风一吹,冷得一激灵。

忽然,晏宜听到了绛树和自己身边的大丫鬟翠茵说话的声音。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