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哭庙 姑获衣

3. 其三 财星破印

小说:

哭庙

作者:

姑获衣

分类:

古典言情

回城的路上,两人都若有所思,没有再说话。

恰逢乱世,人如同水中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我此时在想,自己科举半生,何时才能遇到明主,施展一番拳脚?每个人年轻时在遇到生命重要的时间节点,都会感到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只不过大部分人终将碌碌一生,只有小部分的英雄豪杰能够青史留名,这大概也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此时的必然想法。

经过这次不太愉快的会面,我能猜到赵主事近日里忙忙碌碌都在做什么,大概他早就在准备南下迎接福王登基的事宜。同时,既然那张黄绢能传到他手中,江东的盐商应该已经和福王以及勤王六师碰上了头。

不知道家父那边会如何做呢?我这样想到。

但更令人在意的,是那个奇怪的皮草商人。

其实我并不相信他是一个皮草商人。出生自商贾之家,各路商人的派头我见得太多,我对自己说可能是走私皮草这种脑袋别在腰上的营生,让他和别的商人不太一样。同时他对北虏内部的了解的确远胜于坊间传说,尽管我出生内地,并没有与边军有过太多交流,但也曾见过戚家军的老兵,还是确信此人大概是军旅出身。

可这么想就更奇怪了,有明一朝,对户籍管控极为严格。因为柳氏一族的商籍出身,致使我科举屡屡碰壁,假若他真是军户,私自跑去经商又对北虏这么了解,实在令人疑惑。

于是猜忌的种子就在此时种下,就像那大员所说,京城此刻隐藏着各路势力的暗桩。这兵荒马乱的年景,只能相信自己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既白,我就送你到胡同口,回去收拾下细软,轻装上路,下午商会还有账目清点,我先回去了。”

赵主事睁开眼,和我缓缓说道,他此时像是久卧病榻的老人,失去了所有的力气。

“是,主事,您回去多加小心。”

我从马车上起身,掀起门帘准备跳下去,赵主事起身一把抓住了我的手:

“收拾好后早些休息,城门守卫已经打点好了,明日凌晨卯时正点我还到这个胡同口接你,趁着天刚亮出城。”

“嗯。”

我转头应了他一声,说罢,赵主事松开手,我转身向着胡同深处走去。

卯时,不知是主事为了谨慎早些出城,还是因为生意人的迷信,卯兔,兔儿爷正是传说中京城的守护神。

我房里的东西不多,不能拿去换钱的杂物我都堆放在了门口。因为刚才赵主事的话,我唯独记着把今年春节在地坛逛庙会时请的兔儿爷恭恭敬敬的放在盒子里,用平时练字的废纸垫着,以免破碎。

看着装好的行李,我开始发起呆,不知道此时该做些什么。

“小柳啊,怎么把东西都堆门口了,你这是要搬家吗?”

门外有一个老太太的声音传来,她的声音中气十足,原来是与我同住杂院的房东,正带着她的小孙子站在门外。

我掀起门帘走出屋去,笑着对她说到:

“李奶奶,商会最近生意有变动,我准备回老家了。”

奶奶神情若有所失,叹了口气道:

“唉,我这个小孙子岁数大了,也该到了上学堂的时候,还想着让您再教他几天认字,旁边胡同那个私塾先生也不知道去哪儿了。现在这年头兵荒马乱,平时我也不敢让孙儿出去,胡同里的老街坊有的逃命去了,有的……唉。”

说到这,一旁的小孩也低下头去。

我知道这是京城人的寒暄习惯,倒不是真的舍不得我走了之没人教她孙儿,而是心疼我们这些晚辈,生怕小辈儿受苦。用京城话说,好好的、全须全尾儿站在她眼前,她才觉得心里踏实。

“您放心,往后这生意做的好,我还得回京城呢!古人说洛阳纸贵,咱们京城的房子也贵,等到您孙儿金榜题名,可得记挂着我,到时候再帮我找个住处。”

见李奶奶心情不好,我赶紧说了两句吉祥话,把小孙儿逗笑了,小孙儿一笑,奶奶也笑了。

“哈哈哈哈,是,是,小柳远行可要多加小心。”

看她心情好一点了,我突然想起来堆在门口的那些杂物。

“您放心吧,您也要多保重身体,我这有一些平时用的东西,还能用,都是从商会那边搬来的,质量不错。明天出远门得轻装简行,带不上,扔了就糟蹋了,您看看有需要的可以拿。”

“好,好。”

我想了想,还是想警告李奶奶:

“李奶奶,您记着这两天千万别出门了,把院门、房门都锁好,屋里备着点吃喝。”

李奶奶点了点头,说:

“奶奶年纪大了,有些事也看的清明,朝代更替也是常有的事。就跟那说书先生讲的一样,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倒是没什么,唯独希望我这小孙儿今后能过上好日子。”

奶奶这一番话倒让我放心了许多,这京城的人确实见识广。

“您等会,我回屋拿个东西。”

我想起刚才装好的兔儿爷,便跑回屋去,把行李里的盒子拿了出来。

“这个兔儿爷是我春节那会逛庙会买的,虽然我听说都是中秋的时候供,给您小孙儿拿着吧。”

我一边说,一边打开盒子给小孙儿看。只见那兔儿爷威风凛然,正襟危坐,头上长长的耳朵笔直的立着,撅着嘴,盔甲上的金漆涂的锃亮,身后的旌旗也招展。小孙儿看见这个,眼睛都亮了许多,我捧着盒子,蹲下身去递给了小孙儿。

“这多不好意思,我听说南方没有供兔儿爷的,您拿着留个纪念多好。”

奶奶本想推辞,我摆摆手,对奶奶说:

“对啊,这不就得留个念想,日后就得记着回京城再买一个。”

李奶奶见我这么说,笑了出来,对我说道:

“对对,这样最好,那我就让小孙儿收着了。”

说罢,我将他们俩送到门口,和李奶奶告别,又向小孙儿挥挥手。他们走后,我看现在为时尚早,行李也已经收好,不如出去转转,回去再休息。

想到这,我便披上外衣,走出胡同。

租住的地方距离商会不远,都在城西。原本年景好的时候,商会是在正阳门外的那条大街。据家父回忆,他爷爷的爷爷说,当年大明可是万国来朝,世界各国年年前来京城进贡,各地的奇珍异兽都被运往京城,城内的象房、豹房等地方饲养这些动物直到闯贼破城。

虽不比贞观开元,也是繁华无比,如今却落个门可罗雀,路有饿殍。

一边想着,不知不觉就走了很远。过了午后,路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街角只剩一个算命先生正在收摊,看起来年纪已经很大了,收拾杂物的动作也很慢。他感觉到我正盯着他看,抬起头也看了看我,朝我吆喝到:

“小伙子来算一卦啊?看看八字也成!知阴阳断吉凶,察乾坤改前程!”

现在天色尚早,倒是看看前程也行。

其实江东就有这样的传统,每年春节后都会请算命先生看看八字,算出一年的运势,尤其是商贾,对这些谶讳之事更是迷信的不行。只不过今年困在京城,先前都是家里人去帮我看,如今游子出门在外,家乡的习俗就只能自己来践行了。

“您给我纸笔吧,我写八字。”

“好嘞!”

算命先生又低头打开刚才收好的箱子,从里面摸了纸笔给我,连忙替我研墨。

“我一上眼就知道您不是凡人,这相貌不凡,气质也是清新不俗,想必也是文曲星护佑,智多星在世。”

说罢,把那方拿城墙砖磨制的砚台递给我,侧面还刻着“嘉靖三十二年制”的字样,估摸着是当年扩建南城时所制,这些城砖质量已是世间工匠的极致,文人墨客也喜欢用,尤其是汉代的砖,更是价值千金。我猜大概是闯贼围城后城墙破损,附近百姓偷偷拿走的吧。

“您这话谬赞了,我只是个落榜秀才罢了。”

我一边同算命先生说话,一边低头在草纸上写下八字。

“哟哟哟,您这手台阁小楷写的漂亮,可是颜筋柳骨,又颇有魏晋遗风,可比文征明,文翰林的字。”

“您看您又谬赞了,我和文翰林怕是只沾一个科举不顺遂。”

听算命先生这么一番吹捧,我也是如沐春风,不是我夸,这京城人确实有点会说话的。我把草纸递过去,算命先生表现的颇为尊敬,伸出双手接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董其昌因为一手烂字科举受挫,那会还不如你呢,你字可比他好,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