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窝里恶 树叶醒了

3. 三

小说:

窝里恶

作者:

树叶醒了

分类:

穿越架空

麟德二年,皇太子李弘上表请求收葬李忠骸骨,得到李治同意。

这一年,武媚生了一个女儿,在她怀孕期间,她姐姐经常出入宫禁,陪伴妹妹武媚,得到了李治尊宠,受封韩国夫人。

这时候李治对武媚已经完全没有了爱情,但是他熟悉武媚多了,也熟悉武媚家人多了,就移了目标窝边草,他对武媚的家人产生兴趣。

他宠幸韩国夫人的第一晚,武媚得知了消息,十分恼怒,可是是皇帝强迫了她姐姐,她也不好就对付姐姐。

之后李治越来越宠幸她姐姐,她就忍无可忍了,命人给姐姐下毒,毒死了她。

李治觉得她姐姐也是他窝里的部分了,却被毒死了,他也很难过。

但是武媚说自己和他才是爱情,他又不忍挑破两人爱情已经败的事实。

所以武媚为了爱情也好,为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也好,杀了韩国夫人,他也不愿意为韩国夫人报仇。

武媚生下女儿后,可以和李治同房了,但是李治却不和她同房了,因为韩国夫人的死,李治再也没和她同房过。

李治又宠幸了韩国夫人的女儿,她长相出众,之前跟随母亲出入宫中,深得李治喜爱,受封魏国夫人。

李治吃窝边草特点,是找到了熟悉的武家女子,既有和武媚一样的部分是熟悉所以让他安全感,又有新鲜不同,对他应该也是忠心的。

何况小魏国夫人鲜妍靓丽,人又娇憨可爱,是年轻的美好,能让李治掌控好,还觉得沾染了青春,人也变年轻。

李治就夜夜和她在一起,赏赐她颇多。

而李治的温柔也让她沦陷了,她自恃美貌聪慧,认为可以取代武媚,就想和李治有爱情。

武媚受了冷落,每天上朝也没意思了,觉得有危机感了,她就有了自己当王的念头。

在朝廷上她就开始认真培植自己势力。

在后宫,她借她二从父兄送食之机,下毒其中,诱骗魏国夫人食用。

魏国夫人不知有诈,只闻是姥姥家人所献,食后七窍流血而亡。

武后借此机诬陷二从父兄,以报其对武媚之母荣国夫人杨姥曾经不敬之过。

武媚说这两个人因为得罪了荣国夫人被贬官一直嫉恨皇后,没准还想谋害皇帝,毒死皇后,却失手误杀了魏国夫人。

于是这二人未经审判便被处死,妻女没入宫中为奴。

魏国夫人兄贺兰敏之,曾就妹妹的死,向李治哭诉,可是李治也不能为她主持公道。

不久,武媚的女儿五、六岁了,常常往来外祖母荣国夫人家,她随行的宫女遭表兄贺兰敏之□□,此事引起武媚大怒。

加上此前贺兰敏之曾奸污未定的未来太子妃,武媚最终决定,撤销贺兰敏之作为武家继承人的身份,流放并中途处死贺兰敏之。

因为上层人经常干贺兰敏之干的事,武媚是借题发挥,处死贺兰敏之,李治也听之任之。

李治知道,自己再找别的女人宠幸,武媚一定会杀了对方,他已经知道武媚的狼子野心了,可是养虎为患,已经没法制约她了。

他也不想制约她,因为他也得允许女人当家,这才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李治就再也没宠幸过其他女人,但也不宠幸武媚。

然后在咸亨一年,荣国夫人杨氏在洛阳去世,武媚让小女儿出家祈福,道号太平,众人都称呼她为太平公主。

虽然号称出家,她却一直住在宫中。

又到了咸亨二年,太子李弘发现了两个异母姐姐,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她们的母亲是萧淑妃。

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宫中,年四十不得嫁,李弘向高宗奏请让她们出嫁,武后大怒,将她们许配给卫士,李弘因此失去武后宠爱。

咸亨三年,武后以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大佛是按照武后的样貌来塑造的。

李治不置可否,也不觉得自己没被塑造成佛像的样子,低了武媚一头。

因为武媚才信佛。

武媚此举也是装佛玩弄信佛的人。

到了上元元年,李治正式下令尊皇帝为天皇,尊武媚为天后。

武媚便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其中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和王公以降皆习《老子》。

李治说《道德经》说道德,以为是教人向善,其实分黑白,是善就害,是恶就利用,才是恶的本来。

不过善派的人见善就善互动得到善,见恶就也善互动吧得到恶。

武媚说:“经书里说天地之门生于玄牡,没有男人一样生不了孩子。但是经书是让人向善的,臣妾就喜欢。”

李治说:“你更信道教还是佛教?”

武媚说:“臣妾都喜欢。”

李治说:“跟恶要不了善,恶就是要害,跟善要不了恶,他们信仰爱,他们也都是自我的,没必要教化人们。”

“只要我们因人施教,多了解,不让恶因为贪婪不满足害到善,也不让善想要善贪婪错爱到恶,就好了。”

武媚说:“还是得有法度啊。”

李治说:“法度是对付恶的,没有教给善怎么面对恶。比如世界上存在斗争,还到处都是,尤其是恶的斗争,所以人在这斗争的社会里活着,就得有点斗争之意,还得能赢,不至于被动。善往往就少点对恶的了解,少点恶的敏感性,被恶利用也不知道。”

武媚说:“恶也不了解善啊,不知善有什么追求和想法。不同的道路,也许真的互相说服不了,眼里也没对方派别的位置。”

到了上元二年,李治所患的风眩症愈加严重,欲禅位给皇后,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媚摄政,因宰相郝处俊劝谏,才暂时停议。

郝处俊说:“陛下为何想亲自传位于天后?这天下,是高祖、太宗打下的天下,并不是陛下您自己的天下。陛下应谨守宗庙,将皇位传于李氏子孙,万万不可让国于人,私于皇后”。

李治遂罢之。

武媚得知后,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被当时的人称作“北门学士”。

没想到的是上元二年,太子李弘跟随李治游幸洛阳西苑的合璧宫时,李弘不幸饮毒酒而死,年仅二十四岁。

李治非常悲痛,破例追尊太子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皇帝”。

是武媚下手杀的儿子,她觉得没有了太子,自己继位的可能性大。

李治见武媚杀了她的亲生儿子,说武媚太好杀人,连自己亲儿子也不放过,不是一个好女人。

武媚说:“我们也得是国家的二圣,就得杀人。弘儿面慈心软,分不清敌我,不会是一个好君主。我也不想的,弘儿的死是误饮毒酒而死,不是我杀的。”

李治恼怒道:“你不承认是你杀的,我都有证据。谁会跟太子过不去?不就是你吗?”

武媚说:“弘儿也是个忘恩负义的,平时也没有威权,压不住人,不懂得罪人的生存。反而,他得罪人了,就被害死了。他不就是得罪了宫女首领,被毒死的吗?你别对我发泄,我也不想。”

李治说:“你忘记那时候你说的‘女人懂生养,自己生养自己,也生养他人。女人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的善。’朕说‘男人也懂’你还不满。现在你的生养却就是杀吗?”

武媚说:“李弘对臣妾不满,其实臣妾也是报复他而已,王位有关,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臣妾只能杀了他。”

李治说:“你有什么证据他会恶待你?报复是被恶同化,为了维护自己和想维护的,忍无可忍,才报复。弘儿与人为善……”

武媚说:“他认为我是恶,会对付我。可是我是用了恶,也有恶爪牙,可是也是为了生存。我不这样,就会被践踏。”

李治说:“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说不开的。就算忍不了,也可以断绝关系,互不伤害。如果弘儿真对你伤害了,你再讨伐他也不迟。”

武媚说:“迟了。断绝关系也不好看。”

李治说:“我也可以劝弘儿,放下被害,不执着于别人的执着害,别人就那样了,用善计较恶,计较不过来了,给彼此宽的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弘儿是有点执着被害,就想对付害人的人。你则执着害人。不能执着于被害,也不能执着于害,两者皆是在地狱,不管因为任何。”

武媚说:“我不想被害,就变成害人,是染了恶了。我主动害人,不是别人害我多少我回敬对方多少,那样太窝囊太被动。”

李治说:“弘儿是警惕被害,担心沾了恶,沾多了洗不清,被害体汇聚了被害,也会反弹成恶,而成恶在他很可怕。你却是恶的理直气壮。你不欣赏弘儿的世界美好吗?”

武媚说:“我不嫉妒。我的世界也得有善,可是我是恶好。”

李治说:“弘儿怎么惹了你了,让你的神经敏感了?”

武媚说:“我听有人报他把好的点心留给自己,给你,却给我一般的点心。”

李治说:“这就让你忍无可忍?你是蓄谋已久要害死弘儿?弘儿没想搞死你,就算不给你好点心,你也得考虑他为什么那样。放宽一步,天地宽,你却嫉妒成性,可能看弘儿也获得很多人支持,样样出色,跟你又不是敌人,你却为何嫉妒他?你是恶,是不祥的,是造成灾难的原因。弘儿甚至不敢反抗你,哎,他就有了被动角度的恶。”

武媚说:“现在也有人支持我,我也可以继承你的王位,弘儿却不让着我。”

李治说:“说那么多,这就是原因了。谁继承王位也是看本事。”

武媚说:“有时也觉得自己没有做人的乐趣。何况是做王。不过还是要做王好,做王就会更多乐趣。”

李治说:“其实人在任何环境里,要肯定自己和别人的努力以及好,积累这些多了,做人的乐趣也就多了。还是得自爱和爱人以及被爱啊,三者足则活的就有意思。”

李治苦口婆心想要武媚放下屠刀,可是武媚却不愿意立地成佛。

李治又册立李贤为皇太子,李贤又被武后猜忌。

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是李显派人传播的。

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

武后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说他事事不以父母之喜好为喜好,只顾自己喜好等,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李贤平日颇好声色,养户奴赵道生为男宠,多赐之金帛,东宫官员韦承庆上书劝谏不听。

武媚对李治说:“李贤好男风,害别人的自爱和爱情等,是个恶呀。”

李治说:“孩子走入歧途,也是为人父母得检讨的。”

武媚说:“是我们不够爱他吗?还是他不够自爱,他还想整容。”

李治说:“整容是不够自爱,上坏人的挑剔和标准的当了。其实人也不够重视精神整容,人们放弃自己的经验和精神,附和别人的经验和精神,盗版别人,也是觉得别人的更好,自己变成别人好,其实也是不自爱。以前王皇后就是自我的人,有够自爱,可惜对人恶。”

武媚恼怒了:“你还念着王皇后?”

李治说:“突然想起来。贤儿是不够自爱啊,怎么才能让他自爱起来。”

武媚说:“强迫他断了男风。免得在歧途越走越远。”

李治说:“是得那样,但是怎么让他自己爱自己呢?他都不爱自己身为男性的天然和社会角色了。”

武媚说:“我们也只能多给他点爱。”

李治说:“贤儿是春天生的,你不是喜欢春天生的人吗,贤儿为什么过不好?”

武媚说:“都怨我吗?你没责任?”

仪凤二年,武后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

武后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上官婉儿的祖父正是上官仪,当年上官仪获罪,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

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李治也欣赏上官婉儿,但知道她是武媚的人,不敢下手,也不想害她殒命。

武媚让上官婉儿领了李治才人的名分,好方便工作。

此时,李治完全被武媚掌控,也不想武媚闹,所以他就不闹了,放弃了追求爱情。

仪凤四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后因此怀疑是太子所为。

明崇俨是帮助李治治疗风疾的术士,深得帝后喜爱。

他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李显)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贵”,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

仪凤四年,还有一事,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走太平公主。

武媚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以拒绝和亲。

调露二年,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凭证,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

其实李贤好战,收集了几百具铠甲而已,是收集欲。

李治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

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

于是,李贤未能洗清罪责,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

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借以昭告天下。

太子事发后,赵道生供认是太子命他刺杀明崇俨。

李治又任命和武媚的第三个儿子李显为太子,他的妃子韦氏因姿色美艳,被立为太子妃。

上官婉儿和李显、韦氏交好。

三人广召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

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

李治说:“婉儿和显儿、太子妃是美好友情,婉儿和太子妃是女子之间的情谊美好,显儿和太子妃是爱情美好。”

武媚说:“他们的美好,也都有不制止对方恶,还满足对方恶欲望的所谓好。你不反感了?”

李治说:“有恶。如果不背叛其他人的感情,就好了,互相帮助。”

武媚说:“人们常因为一种感情背叛其他感情。也会合伙作恶。”

李治说:“我觉得他们的友情和爱情还是值得肯定的,让我感觉到有些美好。他们也愿意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怎么男人和男人之间就难以有美好的友情呢?也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武媚说:“那时候给显儿赐婚韦氏,他还不乐意,说不尊重他。结果也挺好。”

李治说:“是你太霸道了。什么都给两人安排好了,却两人连见面都没见过?毕竟是他的终身大事,一点也不过问他的想法。应该和他商量一下的,是他的大事。”

武媚说:“我难道是坏心吗?他们现在也相处挺好,说明我包办对了。”

李治说:“太子妃聪明,自己有铺子又会赚钱,让男人会很有安全感。其实显儿不懂追女孩,不懂投合女孩的精神去交往,单纯,他也不懂利用精神害人。太子妃就很懂精神害人的可怕。”

武媚说:“你眼里显儿是个愿意付出多的好孩子,甚至不懂利用精神害人。我却觉得他很懂,也很防着恶担心被害,也会精神害人,甚至让人害人或者被害无察觉。他和太子妃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李治说:“你也不大懂利用精神害人。显儿比你聪明。也对你和太子妃是好的。你在恶却不够了解恶,显儿了解恶却少恶好。”

武媚说:“不说了。你儿子你越看越好,看我不好了。我也会强起来的。我想我们的社会,再提拔多一些寒门的知识分子。”

李治说:“优秀的人无法冒头,可能因为环境就不是让人才冒头的环境,多想想这个才好。”

永隆二年,太平公主十六岁,下嫁李治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

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

武媚对女儿非常宠爱,她认为薛绍的嫂嫂萧氏和成氏出身不够高贵,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萧氏出身兰陵萧氏,并非寒门相劝说,才使她放弃了这个打算。

永淳元年,关中与山南州二十六处饥荒,长安人相食。

李治便移驾东都洛阳。

由于行程仓猝,随从的士兵饿死在路上,于是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的道路上死者相枕,人相食。

李治已经封禅过泰山,又想遍封五岳,便于永淳元年七月在嵩山之南建造奉天宫。

李善感劝谏说:“这几年来,粮食短缺,饿殍遍野,四夷入侵,陛下却广建宫室,劳役繁重,天下无不失望。臣为此非常担忧!”

李治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自从褚遂良、韩瑗死后,中外以进谏为忌讳,长达20年都无人敢犯颜直谏。

直到李善感此次进谏,天下都很高兴,称之为“凤鸣朝阳”。

武媚说他装都不一装,对穷人没感情,不过她喜欢。

永淳二年,幽禁数年的庶人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

皇太子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

弘道元年,这天李治晨起觉得身子好似一座墙,被风一吹就成了齑粉,每个齑粉颗粒都败了,而头仍旧一阵一阵钻心的痛。

他知道自己不久矣,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很快他就死了,李显于同月继承皇帝位,尊武媚为皇太后。

可是朝廷不是李显的朝廷,有一伙武媚的心腹同伙,专门支持武媚一起害人玩人,以武媚意见为尊。

李显继位后,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

他想把韦皇后之父韦玄贞提拔为侍中,被裴炎阻止,怒道:“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

武媚于是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软禁起来,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武媚仍临朝称制。

李显喊冤“我有什么过错?”,武媚回答:“你要把天下给韦玄贞,这还不是大罪吗?”

不久后武媚命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

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享年三十一岁。

武媚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并将丘神勣贬斥,但不久重获启用。

这是武媚杀死的自己第二个儿子。

据说李贤死前留下一首诗《黄台瓜辞》,内容哀惋催人泪下,“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不知怎么这首诗就流传开来,武媚十分恼怒,可是也无济于事,只对外宣称李贤想谋反。

李贤已经那么可怜,谁听他的愿意支持他,还又有实力支持他谋反啊?

武媚和同伙就喜欢诬陷别人谋反来害人。

武媚是害窝里类型的人暴露无疑。

李显和李旦都自危起来,不敢忤逆武媚。

而后,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

他不但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

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媚。

宰相裴炎趁机请武媚还政于李旦,结果被武媚以谋反罪名斩首。

武媚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

却说有个公主千金公主,是唐高祖李渊女,机灵、善于逢迎,每次入宫,不限早晚,每与武媚相见,交谈甚欢。

她把冯小宝献给武媚作男宠,后又请做武媚的义女,颇受恩宠,武媚赐姓武氏,又以夭折的长女之封号改封其为安定公主。

因此,武媚正式背叛了李治对她二圣的爱情和亲情情谊,开始了有男宠生涯。

冯小宝,本来是在洛阳城市井之中靠卖野药为生的小货郎,冯身体结实魁梧,又能说会道,被千金公主的侍女看上了,成了侍女的情人。

这个侍女偷偷把冯小宝领到公主府幽会,不小心被千金公主发现了。

千金公主起初是勃然大怒,但是看看跪在地上的冯小宝一表人才,也就原谅了他,不仅没有惩罚他,还把他留用了。

千金公主亲自为他沐浴更衣,留待数日,把冯小宝献给了寡居多年的武媚。

武媚欢喜,为避免外人察知,便于出入宫禁,乃让小宝削发为僧。

又令改姓薛,取名怀义,与太平公主丈夫薛绍为一族,并命薛绍认小宝为季父。

从此,薛怀义引洛阳僧法明、处一等数人在宫内诵经。

出入宫内乘着厩马,武氏诸王及朝官见之以礼相让,称其为薛师。

垂拱二年,武媚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

李旦知道这是母后在试探于他,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

武媚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李旦想的是做不做皇帝无所谓了,保住性命要紧。

而且他也重亲情,不想因为做皇帝造成母子相残的惨相。

武媚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匣子,类似于检举箱、报冤盒),置于洛阳宫城前,分为延恩(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投之)、招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