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虐文女主要登基 勤更的小梨

61. 夸赞(修)

小说:

虐文女主要登基

作者:

勤更的小梨

分类:

穿越架空

接着,太傅看了其他宗室子弟和皇子的字,都逐一点评,提出了建议。

萧柠道:“太傅,为何不点评我的字?”

申太傅道:“公主能写字就已经不错了,写成什么样都行。”

有几个少年发出了嗤笑声。

萧柠心中有些难受,有一种被师傅孤立的感觉。

虽然她坐在学堂里,但好像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她的格格不入。

像申太傅这样的人,真的会对她的科举之路进行指导吗?

萧柠觉得不太可能。

但来都来了,总得试试。

萧柠坚持道:“太傅大人,我也想精进书法,您可否点评一下我的字?”

申太傅只得说道:“大公主的字,写得不错。”

这句话很敷衍,虽然肯定了萧柠的书法,但没有进一步的指点。

萧柠也就不强求了。

三皇子突然说道:“大皇姐,我府上有前朝欧阳夫人的字帖,你的字跟她很像,但相比起来略显不足。我可以把那些字帖送给你,让你临摹。时间久了,你的字一定会进步的。”

萧柠眼前一亮:“欧阳夫人?就是前朝大书法家欧阳墨的夫人?”

“没错。欧阳夫妇并以书法扬名于世,但欧阳墨的书帖流传下来的较多,欧阳夫人的字帖较少,我也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三本。”

萧柠读过史书,了解欧阳夫妇。

欧阳墨是前朝重臣,也是书法名家。他的夫人也写得一手好字,为时人所并重。

只是,史书上对此一笔带过,并没有写欧阳夫人的书法是从何处学来,也没有记载欧阳夫人的名字。

一代女书法家,只能以夫君的姓氏闻名后世。

优秀的女性,照样是没有名字的。

写史书的是男人,他们不屑于记载女人的名字,或者说他们害怕。

他们害怕女人们会发现,其实女人跟男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

一旦所有女性意识到这点,对某些人来说,简直是天塌了。

接下来的课,是画画。

申太傅道:“请大家画一幅《雪中麻雀图》,自由发挥即可。”

众人领了颜料、画笔之后,就各自动脑筋开始画。

有几个少年抓耳挠腮的,显然不太会画画。

二皇子、三皇子、萧柠,心中都有了想法,画得比较顺利。

时间到了,太傅开始点评众人的画作。他越看,越是眉头紧皱。

申太傅:“淮安王世子,您这画的是什么?您的麻雀呢?”

淮安王世子:“我不太会画麻雀,所以只画了雪和树枝。”

申太傅:“……”

申太傅:“冀北王世子,您画的麻雀为何会有如此长的嘴?跟筷子似的。”

冀北王世子:“我本来想画个树枝,没想到画错了位置,把树枝跟麻雀的嘴画到了一起,看起来像是麻雀长了个长嘴。”

申太傅:“……”

申太傅:“公子茂,您的《雪中麻雀图》上,为何会有菊花?”

公子茂:“啊?不能有菊花吗?”

申太傅:“……”

申太傅看了一圈,差评居多,好评很少。

他走到二皇子身边,只见二皇子画的是几只小麻雀在雪堆上玩耍,每只麻雀的形态都不一样,神情栩栩如生。

申太傅夸赞道:“二皇子长于工笔画,将麻雀画得生动形象,而且雪也画得很有层次感。”

接着,申太傅看了三皇子的画。

画上是一只胖胖的小麻雀在雪地里觅食,雪地上洒满了瓜子、花生、小米、稻谷等物,看起来杂乱无比,令人头疼。

申太傅道:“麻雀画得倒是不错,不过雪地上怎么会有这么多吃的?”

三皇子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这有什么奇怪,我每次见到麻雀,都会撒这么多吃的。”

申太傅:“……”

接着,申太傅照旧忽略了萧柠的画。

三皇子却拉住了他:“哎,太傅,你怎么不点评一下大皇姐的画?是水平不够吗?”

申太傅:“……”

申太傅只好看了萧柠的画。

这副画十分开阔,底下是白茫茫的雪地,露出一些枯黄的杂草。天空中飘着雪花,画面的角落有一棵枯萎却挺直的树。在高处还有几个小点。

申太傅问道:“公主,您也没画麻雀?”

萧柠解释道:“高处的这几个小点就是麻雀。它们飞得太高了,所以在画面中就显得小。”

“公主,麻雀飞不了那么高。”

“有些麻雀可以。太傅没见过,不代表没有。”

申太傅惊讶地看着萧柠,迎上了萧柠无畏的目光。

萧柠的眼神很亮,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对这个世界的渴望,还有一丝如何也打不倒的坚韧。

申太傅觉得震撼,没敢再看萧柠的眼睛,只是说道:“公主这幅画,画得也不错。”

三皇子趁机说道:“太傅既然觉得大皇姐画得不错,是否应该给她一点奖励?”

申太傅顿了一下,说道:“那就……赠送大公主一块苴却砚吧。此砚质地莹润,色彩斑斓,砚中有画,品相上乘,是砚中佳品,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微臣手中也只有三块。”

萧柠正要谢申太傅,三皇子却拦住了她,对申太傅道:“我姐姐怎么会少了砚台,太傅何不送点更珍贵的?听闻太傅手中有一本《西蜀策论集》,上面收录了许多精彩的策论,还有太傅大人的标注。我想,大皇姐一定更喜欢这个。”

萧柠听得有些心动。

科举考试最常考的就是策论,而这方面正是萧柠所欠缺的。

温妃虽然给她搜集了一些策论,但她很难模仿,觉得不知道如何下笔。

但申太傅手头的那本策略不一样,上面有很多申太傅的批注,都是他的感悟和见解。

而且本朝文风,以西蜀之地最盛,西蜀也是出人才最多的地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早些年西蜀文人的策论,大部分都散佚了。

申太傅走访了很多地方,费了无数功夫,才把那些散佚的策论重新收集起来。

因此,这本《西蜀策论集》,可谓是天下读书人都想要的一件珍宝。

得到了它,就相当于得到了一本很全面、很权威的科举辅导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