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科幻 > 科技入侵现代 鸦的碎碎念

第469章 帝国的余晖

小说:

科技入侵现代

作者:

鸦的碎碎念

分类:

网游科幻


第469章帝国的余晖

瓦连京想靠俄国人自己的努力,来重建N1火箭,重返月球,以致敬历史上苏俄工程师们为登月这个目标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他想到了科罗廖夫,在简陋的条件下硬生生把人类第一次送上了太空的伟大设计师。

他所有的宏伟蓝图,都是从最基础的、近乎手工的计算中一步步爬出来的。

他想到了格鲁什科,那个被教条和个人恩怨束缚的发动机天才。

即使N-1失败了,他的NK-33发动机依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杰作之一。

那些被他们封存的发动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让西方人垂涎不已。

那是苏俄工程师对推力极限的信仰!

这里多说两句,虽然N1失败了,但是NK-33发动机成功了,这是一种采用富氧分级燃烧循环的发动机。

这是一种技术难度极高的设计。

它的真空推重比达到了惊人的136.66:1,至今都是顶尖水平。

阿美莉卡在富氧发动机领域一直没有成功经验。

在苏俄解体后,俄国航天局继承了大量未使用的NK-33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因N-1项目取消而被秘密封存在萨马拉的仓库中。

瓦连京还记得,当时他们内部的工程师们戏称其为「发动机森林」,殊不知,未来他们要花费大力气重新捡起造这种发动机的技术。

而九十年代的时候,阿美莉卡的Aerojet公司看到了这些发动机的巨大价值。

他们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大约36至40台NK-33发动机,并将它们运到加州萨克拉门托的工厂。

Aerojet对这些二手发动机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和点火测试,发现苏俄没有说谎。

他们在加州测试台上进行了N1破产后的首次NK-33点火测试,结果证实了苏俄所宣称的性能参数,证实了发动机完全达到了设计规范。

后来这家企业一直致力于复刻NK33发动机,但他们只成功了一半,只能改造旧发动机,但却没有办法自己再造出来一模一样的。

改造旧的,问题是旧的有限,就只有那么三十来台,用完就没了。

后来NK-33也就停留在历史里,成为了尘埃。

至于俄国人自己?他们没有返回月球的需求,就没有重启NK-33的想法。

过去和NASA没办法重新造土星五号一样,俄国航天局也没办法重新造NK-33。

好消息是,因为阿波罗科技登月成功,NK-33也被重启了,就是进展有限。

瓦连京打的主意就是回去说服克里姆林宫,把N-1重启,顺带著给NK-33发动机争取更多资源,加快进度。

可惜在克里姆林宫的汇报,不是那么美妙。

显然,大佬们的想法和他截然不同。

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巨大而奢华。

长长的抛光桌子反射著天花板上水晶灯的光芒。

瓦连京带著一夜未眠的狂热和来自华国的技术资料,汇报他的月球复活计划。

他对面的位置上坐满了人,这些人都是这座宫殿的权利核心。

其中坐在最边缘的,是他的直属上司,航天局的局长德米特里·巴卡诺夫。

瓦连京没有浪费时间,简短的把事情阐述清楚。

.....各位,我带来的不是一份请求,而是一份迟来了五十年的胜利。

我们找到了N-1火箭失败的真正原因,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份数据证明,N-1的结构和NK-33发动机没有问题,失败的原因是控制系统的计算延迟。

我们不需要重新设计火箭,只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力量,重启这个项目!

我们将复刻N1火箭,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将我们的旗帜插上月球!这也是对苏俄工程师们的最好致敬!

华国方面的报价很低,只要20亿rmb,就肯把所有资料转让给我们。」

这个报价确实低,一份完整的、成功的N1火箭报价,计价单位还是rmb,对俄国人而言,他们通过石油或者其他资源换取的rmb支付即可,等于没有代价。

这已经是林燃看在科罗廖夫的面子上,给的超级折扣价。

瓦连京的语气充满了激情和自豪感,但他得到的,却是长久的沉默。

首先开口的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他的声音平静。

「瓦连京同志,我理解你的热情。

N-1是我们的骄傲,对技术人员而言。

但对民众而言,这是过去的,失败的,没有成功,没有给他们带来惊喜的灰暗历史。,德米特里说道最后,语气越来越低沉。

「所以你提出的依靠自己力量重启,在2026年的今天,是不可行的。

现实就是,我们的对手,不是当年的阿美莉卡。

我们的主要竞争者,是华国,他们在月球上做到的,远超当年阿美莉卡在月球上所做到的。

他们在月球上的基地,已经堪比一个小镇,他们的月球电磁轨道,堪比小镇的铁路。

他们最新火箭的可靠性和运载能力,已经超越了我们所有的设计。

而你的计划需要数百亿美元的资金。

它需要我们重启已经被关闭的配套生产线,需要重新培养已经流失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完全依赖自己的能力。

它的成本会飙到天上去的。「

瓦连京试图辩解:「我们可以用国内现有的工业能力进行攻关...

1

另一位大佬打断道:「瓦连京同志,我们不是在谈论浪漫的航天史诗,我们是在谈论国家利益。

重启N-1,对我们来说是**上的工具。

它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决心,更能作为我们的能力的象征,但前提是,不能付出太多现实的代价。

我们的经济已经在战争中不堪重负了,我们没有办法承担重启N1完全自主生产,靠自己完成登月的计划。「

显然,能坐在这里的人,都是了解俄国现在情况的人,也就瓦连京搞不清楚状况。

不是他们不想靠自己,而是靠自己,没这个实力。

现在的工业生产能力重心都放在军工上。

哪里调人给你,重启N1的复刻。

资源、人、时间,哪哪都是问题。

最后,坐在主位上的那位总结到:

「瓦连京同志,我们需要尽快做到,既然已经有详细资料,华国的阿波罗科技又是科技复刻的好手。

我们应该和他们合作,争取在今年年底完成用N-1火箭登月,给俄国联邦的民众带来一次伟大胜利。

这件事交给你全权处理。

至于你的想法,我认为是很好的,在合作中,可以尽可能培养一些我们自己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去。

华国人主导,但我们要搞清楚对方是怎么做的,掌握整个N1火箭的生产制造技术,掌握登月的导航系统。「

他为最后的决定奠定了基调。

瓦连京表情淡定,内心颓然,他那份单纯而狂热的「俄国人自己的荣耀」的梦想,在克里姆林宫的冷酷实用主义面前,彻底碰了一鼻子灰。

他以为苏俄航天局被延迟了半个世纪的使命,终究还是要带著现实的枷锁前行。

「这和1966年,到底有什么区别?」瓦连京在心中感慨道。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尽管现在是2026年,这里是俄联邦的会议室,而不是苏俄。

但坐在桌前的这些人,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担忧,他们的决策机制,与他在档案里看到的六十年前如出一辙。

1966年,科罗廖夫时代的克里姆林宫。

「N-1项目太危险,太激进,我们不能将国家的命运赌在一个未经证明的技术上。」

「我们缺乏资金,我们缺乏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必须优先保证**稳定和军事对抗。」

2026年,现在的克里姆林宫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历史没有进步,历史也不会进步。」

「抱歉,他等不了,你的计划太久了,最少三年,最多五年,按照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要到2035年才能去月球,克里姆林宫等不了这么久。」回到航天局后,局长德米特里安慰道。

俄国当然有自己的登月计划,他们的登月计划是在2030年以前完成技术准备,后来改成了2031

到2040年之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这个规划就很动态,很弹性,加上他们已经跳票过一次,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当今形势下,华国登月跟下饺子一样,基地建造速度堪比填海造陆,阿美莉卡也完成了好几次登月,毛子不急才怪呢。

上世纪的登月竞赛,他们是唯二的参与者,现在呢?国际媒体讨论都不会把俄国放在讨论范围里。

大家都在关注华国又有什么进展,阿美莉卡有什么反应。

说不急不可能,但你没实力,你再怎么急,怎么把计划从原本的2031到2040调整成2035之前,也无人在意,纯纯路边一条。

如果单纯是西方世界这样的反应也就算了,国内对他们在航天领域进展缓慢的不满那更是溢于言表。

俄国内部关于登月的新闻下面,都是对俄国航天局的冷嘲热讽,说他们还不如60年代,越活越回去。

德米特里接著说道:「我们没有时间,我们没有资源,我们需要华国的帮助。

瓦连京同志,不必有太多的情绪,阿美莉卡可以借助华国的力量登月,能够借助华国的力量帮他们拯救太空人,我们为什么不能?

我们追求的不是重回苏俄,那么我们在登月这件事上也不必追求全靠自己。「

德米特里的安慰显得有些无力,瓦连京则在想,是我们没有时间还是克里姆林宫没有时间?

是我们需要这场胜利,还是克里姆林宫需要这场胜利?来凝聚所有毛子的共识,让他们有种回到了上世纪苏俄黄金时代的幻觉?

如果配合前线的胜利,结合登月,瓦连京认为这确实有不错的效果,让民众们产生重回黄金时代的感觉。

但一想到华国人在月球上完成的基建奇迹,瓦连京一下就高兴不起来,意识到这种感觉是错觉。

人家都在月球上建带跟踪功能的电磁炮了,我们还在为了一次登月而欢欣鼓舞?

德米特里似乎看出了瓦连京内心所想,「瓦连京同志,哪怕我们依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