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码头边上小食肆[美食] 屋顶上的小笼包

6. 沈家食肆

小说:

码头边上小食肆[美食]

作者:

屋顶上的小笼包

分类:

古典言情

沈嫖简单解释一下,只说往后在家门口准备摆摊,以后就不去四司做帮工了。

程家嫂嫂满是支持,她带着月姐儿回家,没一会又让月姐儿送回沈家一小筐自家种的萝卜,等官人回来,给煮上一碗面汤。

程家大郎是与父母分家出来单过的,父母因为二弟生的有儿子,所以把家中的唯一一间茶铺子分给了二弟,协商好往后父母就跟着二弟单过,不过有个病灾的也需他家过去,程大郎就在外面酒楼给人做事,等攒下钱来也准备开个铺子。

程嫂嫂坐在一旁看着程大郎呼噜呼噜的喝汤,知晓他今日是累极,“跟你说,沈家大姐儿明日要在家门口摆摊卖面食,今日我在她家尝过一次,那个味道我现在也难忘。”

程家大郎没吃过,也想象不出来有多好吃,倒也没多在意,但还是希望她能有一项自己的手艺,这样以后嫁入到哪家,不会容易被拿捏,也没多提,“对了,母亲今日说是扭到腰了,明日你去二弟家中看看,弟妹的意思是茶铺子里忙,想让你白日里过去伺候。”

程嫂嫂本好好的心情听到这话气的一下子站起,“不去,不去,你母亲是为了二弟一家干活才扭到腰的吧,现下照顾人想到我了。”

“哎,我知晓你心中不快,可那毕竟是我母亲,到底也是生养过我的,若不是我需要做工,我自然自己去的。”程家大郎心下叹气。

油灯微恍,月姐儿今日玩的疯,已经睡下,屋内陡然就变得静悄悄的。

程嫂嫂看着程大郎拿着筷子粗糙的双手,先松口气,嫁于他,自然也心疼他,不想再与他置气,“行,我且去瞧瞧。”

程大郎才上前握上妻子的手,“跟着我,你受委屈了。”

沈嫖还没睡,她让穗姐儿洗漱后躺床上休息,自己把白日里收拾好的豆角煮好过凉水,放到竹排上晾着,再把黄瓜也洗干净,控水,等明日有空再把程家嫂嫂送来的萝卜给腌制上。

翌日,卯时,沈嫖就醒了,她已经融入到汴京的作息里,着手先做早饭,昨日剩下的肉块切成薄薄的片,萝卜切成小块,淘洗出米,外面炉子上用陶罐煮米粥,厨房的灶上开始炒菜。

锅内没有倒油,直接用五花肉片煸炒,煸炒的微微透明焦黄,滋滋冒油,再把萝卜倒入翻炒,放上盐,酱油,五香粉,倒入半瓢水炖煮。

院子里的陶罐里咕嘟咕嘟的冒泡,米香味已经随着炊烟飘起,今日起了一些雾气,不过也不耽误汴京城的热闹,城外的养殖户们,已经赶着猪羊进城。

街巷里到处都是走街串巷货郎的吆喝声。

灶底插上木柴,也不用再管,她到院子里把买回来的菜种分片种下,又浇上水,穗姐儿自己起床收拾好才出来。

姐俩儿各自端着竹筒一起并排站在院子里刷牙,眼看着是要入冬,一日比一日要冷。

早饭是猪肉炖萝卜,外加米粥,萝卜煮的软糯透明,浸满汤汁,五花肉片反复煸炒的已经去油,又切的格外薄,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透明,又焦又香,况且冬吃萝卜夏吃姜,与身体只有好处。

穗姐儿吃的一个肚圆,满脸满足。

沈嫖打定主意要早点把她身上的肉养回来,“穗姐儿,你可愿意去女学读书?”

穗姐儿坐在小椅子上,十分懵懂,听到阿姊问这个问题,有些惊讶,“可是阿姊,即便我读书了也不能像二哥一般考取功名做官。”

沈嫖想了一下,“读书为知礼,为识人,如果读书只为了做官,那读书岂不是变成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她说完觉得穗姐儿应该也听不懂,“若是你能自己识字,可以帮阿姊算账,来日咱们家生意做的好,还需要你帮忙呢,”

穗姐儿本还迷糊,后面听到能帮阿姊,立刻点头,“阿姊,我想。”

沈嫖想起原主的记忆里和这两天自己去了解的,这个宋朝在强化军事,也拒绝多冗官冗兵,且说一点历史上的宋朝一旦在太学做到上舍生就可举荐做官,而现在做到上舍生也只是唯有参加科举这一条路,而且汴京城开了许多的女学堂,常是曾经在宫中任过女官的开办,从先教学识字,再到女红,厨艺,各有不同,一般是为了让女子学些一技之长,只是费用不低,先是半年约五六贯,越到后面学费会越贵,自带吃喝,像普通人家,一个月收入也就三贯,是做不到拿出这么大的一笔钱来供一个女子读书。

“好。”她准备这几天就打探一下,原主当时就是只上了一年女学,学了识字。

既然要开店,一楼需要灶台,她去州桥上请了瓦工来改造,沏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灶台,通了烟囱,到李木匠家按照尺寸打的收银柜子,还另外又买了一个煤火炉子,开着小饭馆,是时时刻刻不能断了开水的,这些花了不过一贯钱,开业前一日,从二楼搬来三四张桌子,长条板凳摆上,碗筷放到院子的井边,洗刷干净,穗姐儿欢快的跑的跟一只小羊一样,一趟趟的帮着拿调味料,没一会一楼就布置的有模有样。

翌日。

沈嫖一晌午备好所有东西,面条擀的差不多五十份,每份十文钱,每份是按照现代的标准来做的,三两多的面。

炉子开始煮水,冒着热气。

码头人来人往的,已经有平日就在这里做工的人发现了,往常里都关着门的人户开门貌似是做起了生意,现在哪家哪户还不做些生意,其余的倒也没什么好奇的。

午时,街上有跑来跑去的闲汉来回送饭食,街边的小摊也吆喝声不停。

码头的漕工们也都歇了下来,除去值班的,当差的穿着官服从船上下来。

沿着河边的摊位也是络绎不绝,到了午食间更是热闹不凡。

今日官船上倒是来了大人物,因为从南方押送的过冬的粮食,走漕运从蔡河过,需要等着入仓,所以下面的人都提着小心,发运使和指挥使也是早早就来此候着。

穿着绯色官服的大人边走边从船上下来,身边的两位下属穿着绿色官服都陪着。

“周大人,下官已经在会仙楼定好位子了。”左边绿色官服的男子大约三十来岁,长着一张笑脸。

周则明是都指挥使,四十多岁,知道他的意思,“不必如此客气,咱们在外城,会仙楼在内城,再跑来跑去的十分不便,也耽误咱们下午的巡查。这批粮食担负着整个汴京城百姓过冬的责任,半点闪失都不能有。”

刚刚开口的那位男子听闻脸上的笑意就有些僵硬,但又不断附和,“这是自然,这是自然。”又赶紧和对面的好友使眼色,只是好友像是没看到一样。

“周大人说的是,只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