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我成了最有钱的公务员 提笔圈地

第 161 章 科技发展之路

小说:

我成了最有钱的公务员

作者:

提笔圈地

分类:

古典言情


九月中旬的阳兴县,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往日的沉闷与懈怠,而是一种带着勃勃生机的躁动。

持续一个多月的高压态势与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改变着这座县城的肌理与面貌。

李毅飞用行动向全县宣告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号:阳兴的发展之路,不容任何人、任何势力阻挠破坏!敢伸手,必被斩!

曾经被群众诟病为“衙门”的县政务服务中心,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所有服务窗口全部开放,工作人员身着统一制服,面带职业化微笑,精神饱满。

门口显眼处张贴着清晰明了的办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清单。

引导员主动迎上前询问需求,精准分流。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个窗口旁都摆放着一个醒目的评价器。

一位刚办完营业执照变更的小老板,按照提示,在“效率”和“态度”两项上都点了“非常满意”,笑着对窗口人员说:“真没想到,三天就搞定了!

以前找黄牛都得等一周!”窗口里的年轻姑娘也回以真诚的微笑,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这是被认可的成就感,而非以往麻木的机械操作。

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感受最为直接。“检查少了,服务多了!”成了许多老板的口头禅。

以前隔三差五、名目繁多的“指导检查”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宣讲政策、答疑解惑。

一位开小五金加工厂的老板感慨:以前最怕穿制服的上门,现在工商和消防的同志来,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解决消防隐患、规范财务,感觉像是‘娘家人’!

营商环境的改善,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市场经济的土壤。

变化最大的,当属几家曾经死气沉沉的国有企业。

海洋重工的车间里,不再是嗑瓜子、喝茶聊天的景象。

在几位来自燕京大学的年轻博士、硕士带领下(他们被工人们私下尊称为“京里来的小老师”),技术骨干们围着几台曾经蒙尘的精密加工中心,聚精会神地学习操作、编程和故障诊断。

老旧的车床经过专家团队的“妙手回春”,重新焕发活力,加工精度显著提升。

深海造船厂的船坞里,焊花飞溅得更加密集有序,新设备的轰鸣声透着力量感。

虽然离彻底扭亏为盈尚有距离,但那份久违的“干活”的劲头和希望,已经重新在工人心中点燃。

环保局的执法不再是简单的“一刀切”关停。

对于存在污染隐患的中小企业,赵开亮亲自带队,组织技术力量上门,“一厂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并积极协调县里有限的环保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几家积极配合、迅速完成改造升级的企业,还意外地拿到了县政府的“绿色转型补贴”,老板们喜出望外。

而对于极少数拒不整改、偷排漏排的“钉子户”,县政府的态度异常坚决——劝退清场!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种“帮扶+铁腕”并行的策略,赢得了大多数企业的理解和尊重,也让阳兴的天空和水体,开始重现久违的清澈。

最朴实的感受来自老百姓。街坊邻居们发现,街角堆放的垃圾清理得更及时了,以前常闻到的怪味少了。

更重要的是,家门口的企业开始招工了!海洋重工、几家完成环保改造的纺织厂、化工厂,都贴出了扩招的告示。

虽然工资待遇还谈不上优厚,但对于不少赋闲在家的青壮年来说,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强。

经济的微循环,正悄然带动着消费市场的回暖,街边小店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悄然流传。不少窗口人员和基层干部发现,自己的工作强度明显加大了,处理的事情更复杂了,加班也成了常态。

但奇怪的是,每当看到办事群众满意的笑脸,听到一句真诚的“谢谢”,心里竟会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暖洋洋的充实感和价值感。

这种陌生的令人有些“害怕”的满足感,像一种悄然滋生的“怪病”,却让许多人干起活来,少了抱怨,多了主动。

站在办公室窗前,李毅飞俯瞰着这座正在苏醒的县城,心中涌动着更宏大的蓝图。

眼前的向好局面令人欣慰,但他深知,这只是**长征的第一步。

阳兴的产业布局,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缺乏一根有力的主线将其串联成璀璨的项链——产业分散,不成集群!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县委**贾磊的办公室:“**,有空吗?关于阳兴下一步的发展,有些想法想跟您汇报。”

很快,李毅飞坐在了贾磊对面。他摊开一张手绘的简易阳兴县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

“**,这段时间,大家的努力看到了成效,局面算是初步打开了。”李毅飞指着地图,“但您看,我们的企业分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海洋重工在城西,造船厂在江边,几个纺织厂、小机械厂分散在城东和郊区。

物流成本高,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困难,资源共享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天女散花’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们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贾磊看着地图,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是啊,毅飞,这个问题我也意识到了。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建立阳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李毅飞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一块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发展空间较大的区域,“划出这片区域,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政策优惠!

把那些有发展潜力,但受限于场地和分散经营的中小制造企业,特别是为海洋重工和造船厂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有技术升级需求的纺织企业,引导、鼓励他们搬迁入园!

形成‘龙头企业+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这样,信息、物流、技术、人才都能高效流动,抱团取暖,才能抵御更大的市场风浪!”

“好!集中发展,形成合力!这个思路好!”贾磊眼睛一亮,对这个规划非常认同,“就像打仗一样,兵力不能分散!

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歼灭战!我全力支持!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县委这边立刻启动程序!”

李毅飞点点头,接着抛出了更超前的构想:“**,还有一个更长远也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想跟您探讨——建设我们阳兴县自己的现代化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再生中心!”

“垃圾处理中心?”贾磊一愣,下意识地皱起眉头,显然对这个提议有些意外,甚至带着点本能的排斥,“毅飞啊,垃圾……不就是找个地方埋起来吗?

咱们现在不也有垃圾填埋场?花大价钱搞这个处理中心……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在他的传统认知里,垃圾处理是纯粹的投入和麻烦,跟发展经济似乎沾不上边。

李毅飞微微一笑,知道需要给**“科普”一下了。他拿出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些关键数据和构想。

“**,时代不同了。传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