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又上当了
傍晚关店时,王三突然说道:“沈哥,我琢磨着,那些高仿品总有卖完的一天,等他们没货了,咱再出去收货,到时候我肯定仔细看,再也不上当了。”
沈浩拍着他的肩:“这就对了,做生意跟打仗似的,该进时进,该退时退,懂得苟着,才能活得久,等咱把这阵子熬过去,有他们哭的时候。”
路灯亮了,照着聚宝阁的招牌,虽然没有老宝斋那边的彩灯花哨,却透着股稳稳的劲儿。
王三和周奎开始给柜台上锁。
李老板则跟沈浩规划着聚宝阁以后的发展。
接下来的日子,王三下了苦功,连吃饭都捧着《明清瓷器图鉴》。
周奎也在学习。
俩人一边看店,一边对着店里的真古董学习。
王三指着个民国铜墨盒问道:“你看这包浆,是不是比书上写的‘温润如玉’还亮堂点?”
周奎笑道:“这是被前主人盘了三十年的,书上写的是新货刚上手的样儿,得结合着看。”
沈浩和李老板则出去收货,他们比以前谨慎十倍。
见着老物件,先不急着问价,蹲在地上看半天,胎质、纹路、包浆,一个个细节的抠!
有回见着个清代的青花罐,摊主说得天花乱坠,李老板都动心了,沈浩却拉着他到一边:“你看罐底那圈足,老罐子的足沿是圆的,这玩意儿有点锋利,像是新打磨的。”
后来找个懂行的大佬一问,果然是高仿,俩人后背都冒冷汗。
……
老宝斋的张老板连着蹲了几天点,见沈浩和李老板跟惊弓之鸟一样,收东西恨不得拿放大镜瞅三遍,他心里那叫一个窝火。
他托人弄来的那批高仿品,堆在仓库里占地方,再放下去就得砸手里,急得他嘴上都起了燎泡。
这天傍晚,张老板盯着聚宝阁的门,突然一拍大腿。
“沈浩和李老板天天往外跑,店里不就剩王三和周奎那俩半吊子了吗?”
转天一早,沈浩和李老板刚出了胡同,老宝斋的伙计就跟张老板通风报信了。
没过半小时,聚宝阁就进来个穿蓝布褂子的老头,背着个帆布包,看着跟乡下赶大集的似的,一进门就搓着手道:“我这儿有件老东西,想让你们给掌掌眼。”
王三正跟周奎研究一个玉烟嘴,抬头见是个老头,赶紧招呼道:“大爷,您拿出来瞅瞅。”
老头解开帆布包,掏出个巴掌大的铜佛,黄铜色的,佛脸上有点发黑,看着挺旧。
“这是我家供了三代的,”老头叹了口气,“儿子要盖房,没办法才想卖了,你们给看看,能值俩钱不?”
王三接过铜佛,入手沉甸甸的,心里先有了三分信。
他想起书上说的,老铜佛的包浆是“黑中带红”,赶紧翻过来瞅底座,果然有层暗红色的锈。
“周奎,你看这锈,像不像书上写的‘老包浆’?”
周奎凑过来,拿出小电筒照了照:“看着挺真,就是佛的衣褶有点愣,不像老工匠的手艺。”
老头在旁边赶紧说道:“这是民间工匠打的,哪有宫里的精细?但真是老物件,你看这佛耳朵后面,有个小缺口,是我小时候淘气碰的,错不了。”
王三果然在佛耳后找到个小缺口,心里的疑虑消了大半。
他想起沈浩说过,老物件多少带点磕碰,完美无瑕的反倒可疑。
“大爷,您想卖多少?”
老头伸出三根手指头:“三千,少了不卖,这可是保佑过我家的。”
王三跟周奎对视一眼,俩人心里盘算着。
老铜佛市价怎么也得五万往上,三千不算贵。
周奎拉了拉王三的袖子,小声说道:“要不……给沈哥打个电话?”
“打啥电话,”王三有点得意,觉得自己终于能独当一面了,“沈哥临走时说过,小物件我们能做主,再说这佛看着真,错过就没了。”
他说着,给了老头三千块。
老头接过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出门时,还特意回头看了眼聚宝阁的招牌,嘴角偷偷翘了下。
等沈浩和李老板回来,王三捧着铜佛献宝一样道:“沈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