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射很快就结束了,算官统计出各营、卫所得筹数,并将结果交给传令官,传令官大声报出。
其中燕山前卫以二十五人参赛,二十三人合格,成数最高暂居头名,得三十筹。
次名是三大营中的北营,得二十九筹。
燕王所在的南营排名第四,得二十七筹。
晋王所在的金吾前卫排名第六,得二十五筹。
京卫武学排名第八,得二十三筹。
接下来是骑射,骑射不是会骑马和会射箭就能夺筹,考校的不仅是控马能力,更多的是射术精准,尤其在射箭过程中,不仅自己移动,靶垛也移动。
第一项比试结束后,三大营和上直卫的人都注意到了楚王和沈家两兄弟,但因演武取的是整体排名,就没注意京卫武学的名次,毕竟武学里多是自己的儿孙,他们几斤几两重当老子的能不知道?
同样燕王、晋王也注意到了,不过二人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楚王身上。
没想到楚王被扔去边关两年,不仅丝毫没有颓废之色,还更加英武挺拔,就连射术也如此高超,怎能不让人眼红?
燕王身形高大,眼眸平静如水,看着人时却总让人生出些许不自在,犹如被一条安静观察猎物的毒蛇盯上一般。
很多人却觉得这样的燕王殿下十分威严,最有皇家风范。
晋王一看就是金尊玉贵养出来的皇子,脾气性情很容易让人摸透,心里想了什么几乎都写在脸上。
比如现在,他就撇了撇嘴,走到楚王身边阴阳怪气道:“三弟还真是深藏不露,在边关吃了多少苦才练就的本事?”
晋王今年二十二岁,只比楚王大一岁,身高上却差了楚王足足半个头,对此晋王很不满意。
为了不仰视楚王,晋王站在了五步开外同楚王说话。
赵澜无甚表情:“没吃多少苦,就是日日寅时起来操练,不停射箭满一个时辰方能停下。”
晋王目瞪口呆:“一个时辰?”
他连站桩站一个时辰都坚持不住。
晋王有些同情这个三弟了,不得父皇宠爱,在边关如此辛苦还要硬撑着说没吃多少苦,他大概想让父皇看到他吧?
可惜谁叫他母妃的出身不好?
想到此处,晋王走近拍了拍他的肩以作安慰,信步回了金吾前卫的队伍,连比他矮半个头的事都不计较了。
骑射很快就开始了,第一批共三十匹骏马齐齐飞奔在了演武场上,卷起大片尘土,被风一吹就飘到了阅武台这边。
前来参看的妃嫔齐齐以袖遮面,心下嫌弃面上却不显。
闺秀们就没这般掩饰了,在尘土飘过来时,慌乱起身躲去了别处。
最后西首阅武台这边仅零星地坐着几家官眷,其中就有谢静辞和裴氏母女。
沈宁目不转睛地看着演武场,追随两位兄长的身影。
她知道两位兄长武艺不俗,却没想到竟然这般好,那二哥、三哥当日不把武科考试放在眼里也算不得自大了。
不出所料,二哥、三哥又九箭九中,双双为京卫武学提高了合格成数。
这次连各营、卫的将领也注意到了二人,忍不住打探起这是哪位武将家的子孙。
在听说是一个五品文官家的儿子时,一堆将领的脸色齐齐都不好了,武学这么多武官子弟,竟被文官家的儿子比了下去?
完全忘记了自己这个武学子弟的老子,也被他们比下去了。
京卫武学的学子们看着众将领不好看的脸色,齐齐猜到了怎么回事,想当初他们也这般看低沈家两位兄弟的,最后全都被打服了。
文官家的子弟又如何?打不过人家就得憋着,就得服气,还是心服口服的那种。
要是沈家两兄弟能和自家老子比上一比就好了,这样等老子也输了,还好意思再骂自己?想想就觉得美。
演武场上如何剑拔弩张沈宁看不大出来,她现在正在看楚王骑射。
比起二哥、三哥,楚王殿下的骑射其实更胜一筹,并非骑术和射术精妙,而是他身上带着战场上才有的凛然杀气。
倘若两军交锋,楚王殿下光气势上就能压倒敌军,恐怕还没交手敌军就吓得屁滚尿流了。
沈宁这般想着,骑在马上的楚王突然望了过来,与此同时已在弦上的箭矢准确无误的射向移动靶垛的靶心!
沈宁心下大赞了声“好箭法”,目光都变得肃然起来。
在她对比楚王和两位哥哥的骑射谁更厉害时,康平帝心里也在对比着,并且和她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他不自觉地满意颔首,目光又放在了沈家两兄弟身上:“沈家两兄弟的骑射竟也这般厉害。”
金福:“其实不止呢!”
康平帝“哦?”了一声,似是起了兴趣。
金福:“沈家两兄弟上月才入的京卫武学,因二人是文官家的子弟,父亲官阶又低,就有一些跋扈之人去找茬,结果都被沈家二郎打服了。”
康平帝:“如何打的?”
金福呵呵捂嘴笑了两声:“沈家二郎先将人打了一顿,然后又下比武战书,还对前来找茬的人解释,你们挑衅在先,我打你们在后,我不多计较,咱们就此扯平,要比武咱们就按规矩来。”
康平帝听后也笑了两声:“好一个就此扯平,明明是自己占了便宜,还说的冠冕堂皇、正气凛然。”
金福也跟着笑了两声:“正是呢!”
康平帝:“然后呢?”
金福:“这些找茬的人理亏,打又打不过,又不想失了面子,只好接了比武战书。然而比武时,沈家二郎却说,每个人的身体强壮程度和习武天赋本就不同,有的人或许勤加努力尚可弥补,但有的人即便努力也依旧武艺平平,我不知你们属于何种,为了比试公平,就用武文斗。”
康平帝这次是真来了兴趣:“何为武文斗?”
金福:“武文斗就是不必亲身上阵比武,而是一方说招式,另一方拆解出招,直到一方无招可出视为认输。”
康平帝听后大笑:“这武文斗恐怕不是沈家二郎想出来的吧?”
金福:“圣上英明,是他的弟弟沈家三郎提出来的。”
康平帝欣慰颔首:“现如今京卫武学的学子们是不是都被沈家兄弟收服了?”
金福:“正是,沈家兄弟这一招算是让武学的学子们
心服口服。”
康平帝再次颔首,又问:“沈家还有何人?今日可来了?”
金福朝东西两侧翘首望了望,道:“来了,都来了。”
说着指了指东阅武台偏中间的位置:“和谢小世子在一处的那父子三人,就是沈大人、沈家大郎和四郎。”
然后又指了指西阅武台首处:“和谢姑娘在一处的母女二人就是裴氏和沈家五姑娘。”
皇后、德妃、贤妃还有嘉懿公主齐齐跟着看过去。
康平帝好奇:“四郎和三郎是双生子?”
金福:“正是,不过沈家大郎和四郎习文,大郎自在府上温书准备来年春闱,四郎在国子监读书。”
康平帝颔首,又问:“沈家怎么和靖北侯的儿女在一处?我记得靖北侯这个儿子冷性的很,连他二表哥都不亲近。”
说着似有似无地看了眼皇后。
皇后淡笑,并未为此变了脸色。
金福笑:“谢小世子出身武将之家,没少受到国子监一些文人的轻蔑嘲讽,他性子冷被人挖苦也从不辩驳,其实是辩不过。沈家四郎入了国子监后,刚好看到了那些人欺负一个少年,便出言说了一句,将那些人说的面红耳赤,谢小世子应是对此生了感激。”
康平帝:“沈家四郎说了什么?”
金福:“他说,没有武将跟随太祖打天下,你们这些说嘴的人能安安稳稳的从娘胎里出来?”
康平帝:“……说的没错……就是言语粗俗了些……”
康平帝又问:“谢小世子可是靖北侯的嫡子,何至于被如此轻嘲对待?”
金福叹道:“靖北侯常年领兵在外,一双儿女也没个亲近长辈在身边,遇事都不知道去找谁,性子也就冷了些,这些年侯府又都交给了二房姚氏打理,交际应酬、人情往来都是二房人出面,京城人多是知道靖北侯府却不记着远在边关的靖北侯,如此侯爷的一双儿女,也不会被放在眼里,谢小世子十二岁就进了国子监,如今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