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说:“如果是这样,夷人地区就不用建那么多学校,因为他们也要学汉语,在领以上办学就好。”
李纯道:“在夷人地区设置的路、郡、领,会比国内的道、州、县面积更大,人口更多,可以在每个领设两到三所小学,一所初中,每个郡设置一所中专,一所高中,夷人学到高中、中专就可以了。”
白居易说:“采用双语教学,比较耗时耗力,臣建议可以拉长他们的学制,小学由五年改为六年,初中四年不变,高中、中专拉长为四年。”
李纯道:“可以,夷人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到了三年级以后,开始教学汉语,越往后越要加大汉语教学的比例,那些高中、中专毕业的夷人学生必须会熟练运用汉语汉字,以后可以在夷人地区的基层任职,协助华襄两族治理夷人。”
白居易说:“夷人地区的民族众多,语言文字繁杂,编写教材也是个**烦事,这些需要地方上的参与。”
李纯道:“不用这么麻烦,关于夷人的教育,教育部抓宏观政策就好,具体的就让各路来做,让他们按照朝廷给的原则落实就行。”
白居易没想到李纯这么干脆,给自己省掉了一个**烦事,当即就说道:“这个没问题,臣回去跟几个臣僚研究一下,尽快做出一个关于夷人教育的综合方案,交给陛下御批。”
在朝廷忙碌的同时,地方上也开始进行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三个襄人族群所在的道,按照人事部分配的数量,着手配备后续到夷人地区任职的襄人官员,30个襄人团和200多个民兵营的训练也进入了尾声,基本形成了战斗力。
按照人事部的测算,第一波征服地区有三路29郡,每个郡暂按照8个领配备襄人官员,在骆瓯、僚越、契胡三个族群总的需要选拔232个领的襄人官员。
当前,这三个族群聚居在120个左右的县,也就意味着目前所有襄人官员都派出去也不够,所以相关的道预选了一些储备官员,报到人事部。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完成第一波征服后,三个族群的襄人官员数量将翻一番,很多人可以实现晋升。
在国内,尽管襄族和华族的权益相差不大,但是华族毕竟占据主场优势,而且更精明能干,襄族在政商两界终归是比拼不过华族,大多数襄族基本上都是务农务工,收入上相对差一些。
按照公布的方案,以后在夷人地区,襄人可以优先进入公职,经商务农的赋税只有夷人的一半,很多襄人觉得在夷人地区机会更多,盘算着以后到夷人地区发展。
僚越、契胡、骆瓯三个襄人族群的人们,经常议论着谁要升官了,谁要去夷人地区发展,谁要留下来。襄人们对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很有信心,觉得打败境外的夷人国家不成问题,所以更操心的是自家未来的去留问题。
很多襄人官员筹划着把家属都带上,来个大搬家,有的已经加入襄人团和民兵营的襄人,打算在那边站稳脚跟之后,也把家人接过去。
十月份,襄人团和民兵营训练完毕,各个部队开始按照计划进行调动。镇西军和7个契胡襄人团向安西都护府的归化城集结,镇蛮军和8个僚越襄人团向南诏都护府的太和城集结,镇南军和7个襄人团(3个僚越、4个骆瓯)在交州海防县集结,镇海军和7个骆瓯襄人团在琼州集结。
各个部队完成集结后,由各方向的主将选择驻扎地,经过两三个月的磨合训练,计划在元和时期年初,分别从阿拉山口、苍望城、奇英城、琼州开始发动攻势。
为了保障好部队行动,军事部在几个部队的集结地和出发地都囤积了一些军事物资,并打通运输路线,确保部队发动攻势后,后勤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前线。
几个部队集结地的官员和百姓,也是努力做好部队的保障工作,琼州的南征元帅府在十一月份完成建设,随时可以入驻。
至于襄人的民兵营,则继续留在各县,计划在前方战事取得进展后,护送各领的官员、公职人员和随行百姓,到达所分配的夷人地区。
基本上襄人较少的县有一个民兵营,襄人较多的县有两个民兵营,跟未来组建领的数量相匹配。
那些要到夷人地区各领任职的襄人官员,都会提前拉拢一下这些民兵营,协调好关系,期望以后在夷人地区有自己人来保护。
尽管朝廷对外**息,但是唐军的第一波行动在国内几乎是人尽皆知,边境一带又是大规模的进行部队调动,境外的夷人地区多少也是得到了一些风声,也开始紧张的调动部队,有的国家还商讨应对措施,面对唐军即将发动的征讨。
除了操心战事的准备以外,李纯也关注国内的发展情况。目前除了夏海铁路、兰沙铁路以外,其他几个地方的铁路全面开建,铁路建设已进入一个新高潮。
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全国的教育系统终于全面建立起来了,从小学到大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链,以后将会给国家培养出一批现代人才。
夏原市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持续吸引很多人来夏原发展,目前已经接近110万人,超过长安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财税部的储备资金已经超过5000万贯,届时可以有力支撑对夷人地区的征服治理活动。
根据军事部的反馈,各个部队已按照计划抵达集结地域,开展战前训练,人事部反馈已初步完成夷人地区的华襄官员配备,制定出基本的人事方案。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李纯决定,在元和十七年初如期发动征服行动,范希朝正月中旬抵达琼州,各个南征部队在2月1日发起攻击,北方天气冷,西征部队在2月15日发起攻击。
李纯唐军的战斗力充满信心,自己苦心孤诣多年,就是为了绽放华夏的荣光,实现统一世界的伟大理想。
如果说以前对周边政权的战争属于恢复盛唐时期的荣光,此次大规模对外作战则是进一步拓展华夏民族的发展空间,成为征服夷人地区的第一波行动。
大战前夕,唐军的各个部队进行大规模的调动,对外形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压迫感,更有扫平域外群雄的强大威势。
或许是经历了多次大战,唐朝国内已经**以为常,除了军事部和三个参战的襄人族群之外,其他的人并没有显露过于紧张或兴奋的心理,人们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迎接元和十七年的新年上。
在夏原,各种团拜、祭祀、酒宴活动不断,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热闹祥和的氛围中,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红利。
范希朝作为南征元帅,过了初六就带上自己的参谋人员,乘船往琼州赶,在元宵节前抵达吉阳。
元帅府各项设施已经准备齐全,由琼州提供生活保障,范希朝带人抵达后,立即投入工作,指挥协调三个方向的部队做好进攻准备。
闽海军和配属的7个襄人团也已抵达吉阳,正在开展临战训练,只等一声令下,随时可以出击。
由于作战计划早已提前制定,元帅府前期所做的工作不多,范希朝组建了一支情报搜集队伍,准备在开战后即使掌握各个部队的进展情况。
元和十六年十月,镇蛮军统领高霞寓率军抵达太和城,在这里将配属给他的8个襄人团收拢完毕。
南诏都护钱枫云大力支持镇蛮军的军事行动,征集了近万民夫负责运送镇蛮军和襄人团的后勤物资,还专门设宴款待镇蛮军的主要将领。
高霞寓认为,南诏西部一带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必须要尽早出发,先抵达进攻出发地苍望城,再开展临战训练。十月中旬他将所有部队聚拢完毕后,当即率部往苍望城进发,南诏西部到处都是高山深谷,道路狭窄崎岖,部队行军确实不易,尤其是一些重炮运送的极为艰难。
高霞寓认为没必要全部耗在路上,决定将部队分为两部分,自己带轻装部队和8个襄人团先行出发,抵达苍望城后准备营地,由左副将岳林辉带领炮兵和辎重部队随后出发,但务必于12月底之前到达苍望城。
高霞寓在路过高黎贡山一带时不由感叹,幸亏提前收服了南诏,不然在南诏西部一带,别说打仗,就是行军都很艰难,到处是高山隘口,随便搞点兵力驻守,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高霞寓感到庆幸的是,配属给镇蛮军的8个襄人团基本来自于湘楚道西部和广珠道山区的僚越人组成,这些人长期在山区活动,早已适应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